故事场景简单,人物关系简单,故事情节更是简单,但整部片子想表达的人性的局限性与复杂性却并不简单。
场景只是一间闷热、局促带有一个洗手间的办公室,12个陪审团员围坐在一张长条桌前。两扇老旧的窗户,一台旧电风扇。12名陪审团相互之间不认识,不了解,甚至连姓名都不提及,只用了1号、2号的顺序号代替了。故事情节也简单明了,一个长期被家暴的18岁男孩,在一天傍晚又被爸爸扇了两耳光后,跑出家门,买了一把折叠刀。他凌晨3点回家后,父亲被折叠刀刺死在家中,警察逮捕并审问了他。后来甚至找到了两个证人,分别证明看到男孩杀死了父亲,而男孩自己又没有有力可信的不在场证据。简单明了的案情,似乎明确指向男孩就是杀人凶手,12名陪审员大部分相信这一点,只有8号不确定。
美国的私法是假设无罪,证明有罪。这个案子在没有办法明确证明有罪时,都不能宣判被告有罪。8号通过证明杀人工具不唯一、杀人动机不明确、两个证人证词都有其不严密性后,最终,让其他大部分陪审员意识到,不能证明被告有罪。这期间,每个陪审员的性格特点、生活烙印、认识局限性都显露无遗。电影没有着墨在凶手到底是谁上,那样就变成悬疑片了。而是通过每个人面对案件的认识、判断、思考,将大家生活中的一面清晰展露。男孩到底是不是凶手不得而知,又是一场罗生门,但8号引导大家理性怀疑和推理,从现有证据出发,逐一识别,至少能明确,现在已知的人证物证不能说明男孩确实是凶手。他理性客观的行使着作为陪审员的职责和权利,跳出自己生活背景的局限性,同时也表现出对陪审员身份的郑重和谨慎。这些,都是其他陪审员或多或少缺少的。
司法独立的概念广泛,但其中接地气的一点就是尊重客观,证据链完整,逻辑严密。而人性是复杂多变,很多时候感性和理性共存的,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
有的的陪审员坚持、正直,有的随意,并不在乎自己的决定将对别人的一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有的随波逐流,有的严谨冷静,但都带着自己生活的经验和局限。有贫民窟长大的人,有孤独寂寞的老人,有软弱善良的人,有强硬粗鲁的失败父亲,有对他人漠不关心的小商人,也有一些坚持自己判断但不够睿智的人。当人性的弱点难以回避时,制度的作用开始发挥作用。着急离开这间逼仄闷热房间的人们,不得不在制度的框架下,被理性的人引导者继续抽丝剥茧,直至理清条理。
我们的生活里不也如此嘛,每个社会话题都有很多看法,有冷漠有热情,有圣母有理智。好的影片不仅故事吸引人,让人能反观自身更是难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