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了两周的时间仔细研读了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的《自控力》,一方面是想看看那么多读者好评是否名实相副,另一方面也确有反思自我、切实提高自己自控力的打算。
全书通读完后,最大的感觉还是文章有些许受制于课堂现场的局限性,诸如通俗化、故事化的铺垫成分偏多,而深入思考、辩证延伸、可反复回味咀嚼的地方略显单薄。(仅代表个人看法,还望粉控勿喷)
Page 1不过对于广大读者而言,排除阶级差距和教育背景差别,本书作为入门级心理学自控力课程完全够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文中随处可见的“美式幽默”也能让人时不时会心一笑。
全书逻辑脉络十分清晰,十个章节各自标题和章小结一目了然,即使不仔细研读每一章的内容,也可以从作者的结语中了解本章讲述的主旨大意。这篇书评稿还是秉承先前原则,轻理论分析、重延伸思考,对于书中一些感同身受的点天马行空地展开聊一聊。
Page 2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两个自我,一个由生存本能所控制的大脑冲动系统,他让我们任意妄为、及时行乐,一个由意志力所控制的大脑自控系统,他使我们克服冲动、深谋远虑。自控力的本质究其根源,在于两个矛盾自我、两种意识形态(本能意识和上进意识)的纠缠和对抗。在自我修炼这一漫长的旅途中,压力、奖励诱惑、极限瓶颈期等诸多原因让我们在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条路上举步维艰。
当我们处在重压之下时,对自控力而言最大的挑战其实源自内心深处最冲动的自己。换句话来说,当我们心情抑郁、焦躁压抑或疲惫不堪时,确实很容易出现暴饮暴食、过度消费、冲动决策的情况。这就意味着想要赢得自控力挑战,我们就需要把自己调整到理性状态,有目的地克制内在冲动并主动回归聚焦初心。
不知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意志力挑战任务完成时,通常都会觉得心满意足、踌躇满志。打个比方,今天的健身list全部完成了,我们此时大汗淋漓十分开心。这时心中涌上一股抑制不住的冲动,我这么努力,今天消耗了这么多的卡路里,若不加个餐点杯玛奇朵来块布朗尼,真的是对不住自己。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我们又一次落入奖励诱惑的陷阱里,等再次回味过来,留下的只剩下对自己无尽的懊恼和质疑,哦对了,还有一肚子无处安置的热量和糖分。
对于这样的情况,想必大家都感同身受,满眼辛酸泪。那么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杜绝这种现象再次出现呢,凯利教授在文中倒是给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尝试改变一下自己聚焦的关注点,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你今天取得了多大的进步”转移到“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为实现它你有多么坚定、你能实现对自己的承诺吗”。在冲动占据自己的大脑时,先花上一分钟冷静下来,分析自己的注意力是否背离,强化自己的第一意识(即自己真正的长远利益),避免落入奖励诱惑的陷阱里。这真是一个好主意,最近半个月这个方法确实帮我节省了不少开销,将我从濒临“吃土”的绝境中拉了回来。
Page 3有的读者读到这里会仍有所疑惑,自己明明在一次次的诱惑面前都挺住了没有轻易妥协,可一周、一个月、三个月过去了,时间一长总有那么个节点让自己觉得快要要坚持不下去了,疲惫感一波接着一波袭来,今天真的不想继续了,或许明天再说吧,或许下周再说吧,或许...这是怎么了,是自己的自控力罢工了吗,自控力真的存在极限吗,自己的确是“太丧”“太水”吗?
事实上自控力跟人一样,瓶颈期虽真切存在但却是有弹性的。我们都知道,运动员第一次出现想放弃的念头时,其实他们的身体还远远没有达到自己的极限。同样,第一波自控力疲惫感也绝不是我们真正的自控力极限,只要内心深处有足够的动力源,我们就能克服“向明天赊账”的念头,挺过这一关。那么,这个“动力源”究竟是什么,这其实就又回到了我们一直探讨的自控力的根基——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长远目标以及长久以来坚守的价值观。坚守住这一点,在最难的时候鼓励自己,想象如果坚持下去会收获什么——会更健康更自信,会更幸福更自由,会更有钱更成功!所以再试着努力坚持一下吧。
整本书的内容我按照自己的理解串成了三大部分,作者的理论和建议分别揉杂在这三部分内容里。文章的最后,借用《自控力》原文中的一段话来作为结语:我们需要认识到,控制自己的思想是件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自己相信什么,选择自己要做什么。
在此,与大家共勉。
Page 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