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父母要学心理学,家庭教育才快乐。

父母要学心理学,家庭教育才快乐。

作者: 金子清雅 | 来源:发表于2019-05-17 07:33 被阅读0次

    (声明:文章文字主要是舒望老师所授)

    你是不是常常对孩子说:你看隔壁小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你看张阳阳,每年都是三好学生;你看看你们班杨乐乐,多会讨老师喜欢;你看李娃娃,多听妈妈的话……,你为啥不行?你咋这么笨?你怎么不知道上进?你为啥不听话?

    父母要学心理学,家庭教育才快乐。

    分析父母的语言背后,潜意识包含了以下意思:你为什么没有按照我们期望的做?你为什么不能给我们面子?你为什么不能满足我们的自尊心?你为什么不听我控制?你要做我的玩偶、我的奴隶、我的工具,时时刻刻听我的,满足我的虚荣、我的自尊,不要让我操心,让我有面子,你要拿得出手,让我可以跟别人比。

    你当孩子是什么?是傀儡,玩具、物件?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都应当受到重视。父母和重要他人的积极关注应该是没有附加条件的,任何时候都应该无条件地、充分地给予儿童积极关注,这被称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论孩子美还是丑、聪慧还是愚笨,父母都要无条件地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例如: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在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同时,还可以这样纠正儿童:“你做错事了,但是我仍然爱你,只是我不希望你再做那样的事了,因为那样做最终你自己会受到伤害。”

    父母要学心理学,家庭教育才快乐。

    我记得儿子小时候经常问我:“妈妈,如果我考试考不好,你还会爱我吗?”

    我很认真的回答:“你在任何时候我都会爱你。因为妈妈的心里本来就有你,跟你做了什么没关系。考试考不好,是你自己的事。应该检查一下为什么没考好,哪里错了,下次改正。除了考试,做任何事情都要这样,自己的事自己要做好,以后自己会受益。”

    我很清晰地跟孩子表达了:爱他,与他考试成绩好不好,是否优秀,是两回事。爱他,是我愿意做的;优秀,是他自己愿意做的。不优秀也是他自己的事,跟我无关。

    还有一次开家长会,老师把作业乱有问题的孩子堆了一堆,每个孩子都低着头,包括我儿子在内。估计很多妈妈爸爸都觉得没面子,孩子们都很紧张害怕。我却紧紧拉着儿子的手。老师在前面说了什么,我根本没听进去。会后,儿子忐忑问我:妈妈,你不生气吗?我说:没呀!我知道你写作业已经写的很晚了,以后想想怎么提高效率就行。他紧张的神情一下子豁然开朗。之后,我做儿子的助手提升作业情况,母慈子孝。

    当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往往是火冒三丈的指责孩子,惩罚孩子,发泄情绪,觉得孩子让自己失望,在那时,他们表达的是一种讨厌、鄙视、甚至恨。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罪人,父母不再爱自己了。

    父母要学心理学,家庭教育才快乐。

    因此,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相对应,罗杰斯用了另一个名词——价值条件。价值条件是重要他人(父母及抚养者)对孩子获得积极关注所设定的条件。即当孩子出现令父母满意的言行(好行为)时,父母就会给予赞许;当孩子出现父母不喜欢的言行时,父母就会批评或不理睬。孩子在寻求积极关注的过程中,会慢慢明白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一般来说,大多数父母总是表扬孩子的好行为,如守规矩、懂礼貌等,对这些好行为给予积极的关注;对于不良的行为,如退缩、敌对、说谎等,则不给予积极的关注。这样,孩子就会知道得到父母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的,需要做某些事情才可以得到,如果做另外一些事情,就得不到这种关注,这就是价值条件。

    价值条件的作用要一分为二的看。首先,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当孩子做出好行为,受到表扬与积极关注时,其自尊水平就会提升,好行为也会持续下去。于是,价值条件就被孩子内化,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之后便可以指导儿童的言行了。达到这个结果的前提是父母心理健康,给到孩子的是正确设定的价值条件。

    所谓正确设定的价值条件,即父母三观正确,情绪稳定。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给予孩子正确积极地引导,这种引导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不是控制,不是操纵,并且一段时间后,孩子自己能领会到这种设定的意义和目的。比如告诉孩子不能偷盗,不能放火,不能说谎,为人要诚信等,否则结果会是什么。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多相反的情况,父母把这种价值条件设定变成了满足自己私欲的手段。比如,父母因为害怕孤单,因为没有安全感、因为虚荣、或者想要利用孩子报复对方等等诸如此类的原因,而设定了一系列价值条件,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则以不爱(收回爱)为惩罚。这种私欲的满足经常是极其隐秘的,有时连当事人(父母)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经历了过多的价值条件的儿童可能会丧失自己的期望和想法,开始过着一种努力取悦他人(父母或重要抚养人)的生活,变成了他人所期望的人或者他们的奴隶。或者相反,有些儿童有着不同寻常的叛逆,就为了对抗父母,表达自己,寻找自由。

    父母要学心理学,家庭教育才快乐。

    对于第一种,比如现实中常见的“妈宝男”就是如此。演员朱雨辰,曾被众多网友扣上“妈宝男”的帽子。朱雨辰妈妈在节目中晒出的对儿子的爱,无微不至、全心全意,用她的话来说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的儿子!”甚至在感情上也是处处干涉,几乎到了畸形的地步。很多“妈宝男”都有这样的特征,生活上处处取悦于母亲,让母亲高兴,不敢忤逆母亲,否则觉得自己大逆不道,深深自责。这些人大都来自于单亲家庭,由妈妈抚养。母亲对儿子倾注了全部的爱,爱中包含着价值条件。这些价值条件包括:你要满足我制定的规范;你要满足我提出的要求;你要满足我的需要;你要满足我的期望。这种爱让儿子潜意识不堪重负,不敢背叛。

    对于第二种,比如前两天报道成龙的女儿吴卓林自杀。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对母女的命运,就像藤蔓互缠。

    吴绮莉无微不至地照顾女儿,尽力给女儿最好的生活。可同时,她也自称“是个疯妈妈”,对待女儿很严厉。她表示:“小孩子不教是不行的,你不让她害怕是不行的,要让她知道她妈是会拼命的那种人,所以她到现在都很害怕我。”

    她曾经让女儿双手举起厚重的《辞海》罚站两小时,只要放下来就会被打;女儿不肯睡觉时,罚她不停地抄写“我不睡”,直到凌晨5点。甚至在女儿割腕自残时,她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反而认为不要制止孩子,让她去经历这种痛就会改过。

    同样,我们仍然在吴绮莉那里看到的是价值条件的设定。

    对于这样的妈妈,女儿是如何反应的呢?吴卓林报警抓捕母亲;宁愿流落街头也不归家;多次割腕自残,手臂上布满密密麻麻的血痕,令人触目惊心;抽烟、喝酒、剃阴阳头;甚至公开出柜,与同性女友高调结婚。曾经的乖乖女,用惊世骇俗的方式,反抗自己的血脉至亲。

    无论是“取悦”或者“反抗父母”,都没有真正思考“我需要的是什么?”这些孩子内心深处都是在呼唤父母的真爱和无条件关注。因为从未得到,长大之后,他们会非常依赖于他人的评价,从而导致他们不敢暴露自己的弱点,扭曲自己的缺点,甚至否认自己的错误,并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取悦或者反抗权威和关系中的重要他人。长期下去,自我认知的能力就会丧失,朝自我实现的方向前进的脚步也会停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要学心理学,家庭教育才快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wg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