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的真正目的是拨开蒙在现代生活之上的迷雾,探究内在的真相。
>> 诱因是现代生活的根基。
>> 传统观念常常是错的。
◆ 第一章 教师与相扑力士有何共同点?
>> 自呱呱坠地开始,我们便要学习在或积极或消极的动机驱使下行动。
>> 动机只是驱使人避恶行善的一种手段,但多数动机并非天然形成的,必须有人——经济学家、政客或家长——去凭空创造。
>> 动机分三大类: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一套动机方案常常三种皆有。
>> 那么,都有谁会作弊呢?实际上,几乎人人都会,只要赌注正中下怀。
>> 大量的心理学及经济学研究表明,对同一种商品,若出售者不同,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有所差异。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在其1985年的研究《沙滩上的啤酒》中证明,同样一瓶啤酒,若是在度假酒店内出售,口渴的日光浴游客愿意支付2.65美元,而若是在一家破破烂烂的杂货店出售,他们只愿意支付1.50美元。
>> 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这是常有之事,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这种现象叫作信息不对称。
>> 信息就是互联网的货币。作为一种媒介,互联网行之有效地将信息从占有方转移到需求方。
>> 有信息在手,专家就掌握了一个影响巨大却心照不宣的把柄:你内心的恐惧。
>> “宽敞”的房子通常要么年久失修,要么不实用;“小区环境优美”即是在告诉买家,这栋房子其实不怎么样,但周围的房子可能不错;
>> 超过4%的婚恋网站用户自称年薪超过200000美元,但实际上,普通互联网用户中,只有1%的年薪可以达到这个水平,这说明4个高收入者中有3个是在夸大其词。
>> 即便是收入微薄、目不识丁、工作不理想、其貌不扬、体型微胖的秃头男,只要公布了照片,收到邮件回复的概率就会超过自称年薪200000美元且一表人才却没有公布照片的人。
>> 我们公开宣称的信息和我们心知肚明的真实信息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或者以更通俗的方式来讲,就是言行不一。
>> 提问题的第一个诀窍,是判断你所提的问题好坏与否,并非只要是没人提过的问题都是好问题。
>> 你要是认亏,他们会觉得你软弱无能。
>> 专家即便是在为自己打圆场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忘记照顾自己的一己私利。
>> 打击小偷小摸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如同切断了犯罪分子的退路,今日翻越地铁闸门的人很可能就是昨日害人性命的通缉犯,在小巷里随地小便的瘾君子很可能正在去抢劫的路上。
◆ 第五章 怎样才算完美父母?
>> 被收养与学校考试成绩高度负相关。为什么?研究表明,亲生父母的智商对儿童的学业水平造成的影响远高于养父母的智商,而将自己孩子交予他人收养的母亲智商往往明显低于收养者。
>> 使用电脑与学校考试成绩并不相关。
>> 家中藏书多的儿童确实在学校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但经常给孩子读书却对童年早期的考试成绩并无影响。
>> 实际上,书籍并非智力提高的原因,而是智力出众的表现。
>> 难点在于,当多数人准备拾起育儿经的时候,为时已晚,因为真正重要的因素——身份、配偶、生活方式——早已注定。如果你天资聪颖、踏实肯干、教育水平高、收入颇丰且配偶也条件相当,那你的孩子就有更大的概率能在生活中有所成就。(正直诚实、体贴周到、富有爱心、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想必也不会有害处。)而至于你的所作所为则并无太大影响,重要的是你本身的特质。
>> 养父母并非永远无能为力,当被收养儿童长大成人时,他们已经摆脱了智商的限制,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与条件相似但未被收养的儿童相比,他们上大学、找到高收入工作、成年后结婚的概率明显更高。
◆ 第六章 完美父母续章
>> 无论是否存在过度养育行为,所有父母都宁愿相信自己对子女的成长举足轻重。否则,又何必自讨没趣?
>> 引领起名风尚的并非名人,而是几个街区外房子更大、车子更新的那户人家;
>> 无论有偿还是无偿,别人让你干的活就是劳动,自愿去做的事情就是休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