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神宗年间,有这么两个旷世奇才般的人物,一个是苏轼,才如子建,诗比李杜,“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
他满腹经纶,独树一帜,个性张扬,一生漂泊于山海。三起三落,最后隐入凡尘。
一位是王安石,“不谓浮云遮望远,只缘身在最高层。”身居宰相,学富五车,下笔千言。兢兢业业潜心变法宏图,一生宦海沉浮,个性沉稳,缓步向前。
这二位大神有时同频,却又各持己见,穿上官服,他们针锋相对;摘掉乌纱,来自心底的情怀,惺惺相惜。对艺术的共同追求,又终能填补政见上的鸿沟。请看两个小故事,足以证明,他们的相遇是多么幸运。
改菊花诗
有一天,苏轼去拜访王安石,正赶上人家午睡,便被安排在书房等候,不经意间发现书案上有首未写完的诗,题目是“咏菊”。
只见上面写道:“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轼却认为如此耐秋霜的菊花怎么会怕西风呢?再说菊花也不会落瓣儿啊?便提笔续诗:“秋花不比春花落,留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醒来后看到苏轼的续诗,觉得他恃人无忌,于是奏请皇上,将苏轼外放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到黄州之后的秋天里,当苏轼发现满地黄灿灿的菊花瓣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菊花也有落瓣儿的。悔不当初,自己续写的菊花诗多么荒唐。
于是苏轼在回京时借机探访王安石,并为错题菊花诗道歉。而王安石也了解到苏轼自恃才高的傲气也得到了磨练,就奏请皇上,让苏轼回京担任翰林学士,这是不是苏轼的福气呀?多么幸运。
王安石出面救苏轼
世事难料,朝廷水深,王安石罢相辞官,回了江宁老家。
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之后,王安石得到消息,尽管自己已经辞相两年之久,他还是专门修书上奏皇上:“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王安石力保苏轼不死的态度,也为二人之间关系的缓和埋下了伏笔。
最后一面
苏轼出狱后,没有想到救自己的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王安石,他是多么想见见王安石啊,所以当他得知在去汝州要路过江宁时,就决定去拜访王安石。
王安石得知苏轼要来看望他,早早地就在江边等候。这时的他,已是两鬓斑白风烛残年了,苏轼拜道:“今日子瞻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说:“这世间的礼俗,岂能适用于我二人?”
此后二人谈诗论词,游山玩水,这时的苏轼已成熟了,王安石也褪去了朝堂的光芒。
王安石虽在丞相位,但他不修边幅,也并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一心变法立书,但他的邋遢也是出了名的。苏轼给王安石取了个别号“野狐精”,既笑他邋遢有味儿,又夸他有才气。
这就是他们的最后一面,二人以心相交,一笑泯恩仇。王安石感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人物。”惺惺相惜,何其幸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