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将逝,雪下已是春意盎然。已放寒假十多天的我,近几日总被凌晨的鞭炮吵醒,不知道村中谁家又做了好事。过去每逢年前,家家户户都会做好事——婚嫁、乔迁、杀猪等。年味也就在这些活动中陆陆续续显现。如今,我能听到这鞭炮声的次数是越来越少了,过年就渐渐成了无趣的事。
小时候,过年是我最热切盼望的事。每到腊月初,家中的灶头挂满了腌好的大块猪肉和整只鸡鸭,是过年的腊味。如果那一年,家里养了猪,就要先请人杀猪,宴请亲朋,吃杀猪饭。天未亮的清晨,奶奶烧好一锅滚水,搬出一个大木盆,用门板在厅堂的一边摆一条长桌。屠夫们将养了一年的猪从猪圈赶到老屋的坪前。接着,几人将猪后蹄用粗麻绳绑住,控制住奋力挣扎的年猪,伴随猪的嘶嚎和最后一声凄唳,新年的第一声鞭炮放响。
腊八一过,奶奶便会开始张罗磨豆腐的事宜,先将黄豆用清水浸泡一夜,第二日打磨成浆,将磨好的生豆浆倒入锅中,用柴火煮至沸腾,捞出,过滤,然后加石膏粉搅拌,待凝固,便装入已备好的模具里。我和哥哥往往会吵着喝一碗浓郁的热腾腾的豆浆,那时觉得自家的豆浆比娃哈哈还好喝。成型的新鲜豆腐大多会放入油锅煎炸,以便于储存。剩下一部分,切成小方块,滚上盐、辣椒面和手捣的香粉,在竹箩筐里铺上一层稻梗,再摆上一层蘸好的豆腐,依次如此,最后用簸箕盖着,放在房顶上发酵。半月后,就可以品尝到风味独特的霉豆腐。
接下来就要开始做年糕了。我总喜欢跟在奶奶身后去山上砍几捆黄泥柴与细竹枝。这是要和稻草一起烧成草木灰,熬成汁做碱水用的,碱水要装入大陶缸中。另一边把用植物碱浸泡好的糯米上蒸笼,大火蒸熟。直接放入石臼中,用木槌用力捣成光滑的面团。敲打好的面团是可以吃的。接着放入模具中,做成一个个有花纹,印着“囍”字的圆饼状糍粑,也可以做成窝窝头的样子。等糍粑放凉变硬,就放进大缸中泡着。想吃了就捞几块,蒸好,蘸着白糖或菜汤吃,这时的糍粑便多了草木的风味。
小年一过,家里就开始忙着打扫卫生、做米果、办年货。除夕那天贴对联,做一桌子的好菜。吃饭前,要先祭祖、放鞭炮。我对于小时候的“过年”记忆深刻。我怀念那时吃不完的手工零食,家中欢聚一堂的氛围。过年对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传统的习俗,更是精神的归属。分别已久的亲友,彼此终于有了坐下来好好吃茶、聊天的机会。小孩兴奋不已,大人们也忙碌不止,都带着对新年最好的期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