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期就在不断的期待新的一天不断的期待回家中结束了,纵然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回家也可以回很多次,但这一生只有一个大一。我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期待?无非是因为自己感觉当下过得不够好,希望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过得更好一些。或许,能时常给自己一次自问就不至于在学期末还反问自己“胡为乎惶惶欲何之”的。
应该说这一个学期我得到了很多我想要的东西,算是做到了一些我之前对大学的设想:轻松的欣赏周围的美,自由没有包袱地漫步校园,在图书馆安静地享受阅读的乐趣,更加领悟了生活,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像优秀前辈们学习,闲时在公园草地上坐坐,夜深人静时写写文章或诗歌。我想,我上中学时的理想就是没有心头包袱或者说是束缚地诗意的栖居,我在我的大学生涯规划中也如是说过:纵使我们很忙,也要人忙心不忙,学会欣赏周围的美,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既要适应习惯现在的环境,也要有自己的灵魂天地。
老实说,我只是在大体上“看似”做到了我的“设想”,并未去做精,我似乎很容易收到周遭的影响,容易因周围人言谈举止而波动,或许我有时真的挺自命不凡的,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自我感觉良好”。我曾感觉周围人的潜道德、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对生活的追求都与我高中学校的人相去甚远,简直没法比!我也“告诫”自己一边适应周围,一边拥有自己的生活天地。可是我修来的可能更多是“自命不凡”,作为不多却自我感觉良好,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太年轻”,比较明显的是我在考试成绩中表现的并不令我自己满意。我认识一位刚考研结束的学长,他不论是在专业课、文学方面还是身体素质方面、道德素养方面都造诣很高。即便是在很紧张的备战考研时期,他仍然坚持每天健身,每天读文学作品,不像别的大四学生整日整夜在通宵自习室奋笔疾书,他只是在图书馆学习,经常还出来打打球,散散步,参与学校一些文学作品的筛选和评论,晚上有时也写一些诗歌,我能感觉到他并不是无所谓的态度,而应该是有自己的方式,高效的学习,并不采用别人的方式而盲目跟风。我想在智慧与心态上他都是一个胜者。胡适就是在一次次自问中开拓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境界。
其实,我明白也了解,在这个学校,佼佼者从来都是孤独的,早起与别人不一样,泡图书馆与别人不一样,研究文学与别人不一样……“孤独”到看起来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另类”,“孤独”到让我们自己“怀疑人生”……这样自问“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就显得尤为重要,是的,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如果要清高也要清高出一种姿态,站成自己的风景,享受“寂寞”的清福,但求问心无愧,何必去因别人而动呢?
对于无法挽回的事情从来告诫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现在的环境本身就是在帮助我成为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上学期,一直在“找教室”的迷惘中度过,但这半年我也坚定了我想要的境地和生活,第一次如此明确知道怎么将理想与现实结合。大学在哪里度过都应该有它自己的美丽,我想,这学期大概是经验也是教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