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简书,已有数月,也陆陆续续发布了一些文章。每每收到提醒,显示我的文章被某人喜欢了,高兴之余,我也会遐想此人是何许人也,有怎样的癖性,为何会喜欢这篇而非那篇…诸如此类的问题。
我想不少简书作者可能会有和我相似的体验,就是,总有那么几篇文章,是你自己所看重的,但不是你所有文章中最热门的,甚至有可能冷清到没有一个“喜欢”,寥寥无几的阅读量,此时,如果发现这些心头好被别人点了“喜欢”,你会格外高兴,心想,“嗯,终于有人看到它的好了”。这时,我甚至会点开Ta的主页看看,若也同为简书作者,匆匆一瞥文章标题便可获取一星半爪的印象碎片。对Ta好奇?是,也不完全是。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对自己好奇。
我们总是通过“他者”来获取、确认、修正我们的自我认知的。他人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参照,他人的视角就像一个个灯塔,照亮了我们仅仅通过自己的单一视角看不到看不清的领域。如果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孤岛的话,这些灯塔不仅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整座岛的形状和样子,也照彻了周边的水域,使我们得以感知自己这座岛在大海中的坐标。
这个人想法和我不一样,那个人原来也和我有相似的想法,进而,和我有相似想法的人在哪一点上和我有细微差别,他和我结论相仿,切入点和分析路径却又不同与我;和我想法迵异的人好像只是和我立场相左而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和他人的种种异同使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更为完整,也更立体;和他人的诸种不同则恰恰确立了我之为我的自我边界。
我们通过文字来记录情绪、表达想法,我们通过文字来问询自己,同时自问自答,试图倾听内心最隐秘的声音 ,我们用文字不断地与自己对话,来寻觅生活之于自己的意义。阅读他人的文字,与其说是和他人对话,不如说是和在“他者”映照下的自己对话。他人的哪句话使你心有戚戚,他人的哪些话和你意气相投,他人的哪些说法使你豁然开朗……同理,当某人喜欢了你的某篇文章、某些文字,也就意味着你的文章、文字使他看到了他自己。就像,你发出的频率,被他接收到了,双方的自我,在这一刻相遇。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都是自恋的Narcissus,痴迷于自己的水边倒影,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寻找另一个自己。
我不是个文笔很好的人,也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思想,我想,我的文章收到的一个个宝贵的“喜欢”和谬赞,仅仅是因为,碰巧我的读者们从我的文章中找到了相同的体验、相似的想法、相投的气息,某些话触动了他心底柔软的部分,他遇到了自己,而已。
在他人那里遇见自己,当然欣喜,但自我也是在不断地成长,蜕变的,而这成长蜕变里也有他人潜移默化的影子。认知一个人,读一篇文章,除了发现同好、引为知己的乐趣,也有思辩并与不同的观点激荡的乐趣,一味地找寻另一个自己,有时不过是重复地印证自己已有的成见,阅读并试着接纳和自己不同的观点,未尝不是和另一个更好的自己相遇的机缘,不是吗?
2014-5-11
网友评论
总之,人的想法是需要一个坐标的。
来吧,批判我吧~~~
人们最陌生的,也往往就是自己。
当我们认为我们是这样的时候,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更多时候,我们甚至都说不清自己是怎么样的。
所以我们会希望通过各种他自在的反射,来反射出自己的映象——对他人的爱,其实也就是对自己的爱;对他人的欣赏,其实也就是对自己的欣赏。
我们希望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从而更了解自己。
我们甚至希望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渴望中的自己,从而明确自己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样。
说到底,其实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