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超心目中的孔子
·汪重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一定会感觉很新奇吧?
孔子吧,在中国几乎尽人皆知。到2020年9月28日,他已经是一位2571岁的老人了。当然,他在世的年份只有73年,离开人世已经快2500年了。
可是,虽然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间已经很长很长了,可他似乎仍然还在世间一样,被人们谈论着、崇敬着、研究着。即使不大熟悉他的人,也会时不时蹦出他的两句名言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而且,有人说,他和弟子的的语录体著作《论语》学透半部就能治天下,他提倡的礼仪道德规范至今仍对社会风气的好转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以,不独尚超心目中有个孔子,我们中国人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孔子。
那为啥特别提到尚超心目中的孔子呢?因为尚超心目中的孔子与一般人心目中的孔子大不一样。一般人心目中的孔子可能会是这样的:或者是高不可攀的圣人,或者是古板不化的老夫子。在爱好传统文化的我的心目中,孔子就是一位高不可攀的圣人形象。
而不管是高不可攀的圣人,还是古板不化的老夫子,都可能有一个共同点——离人群太远,不大容易让人接近,甚至根本无法接近。那在尚超心目中呢?孔子的形象就大不一样了,甚至能颠覆你对孔夫子的一贯印象,让孔子走出经典,成为有血有肉,有着喜怒哀乐等活生生情感变化的人。
且看尚超是怎样给大家介绍孔子的:男神、凡人、圣人,他不像你想得那么难懂,他英俊潇洒,风趣幽默;他穿戴时尚,生活讲究,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他是个好父亲,是个好叔父,是个好老师……
诶呀,就这么几句话,就好像神咒一样,让“刻板的孔子”直接融化,从历史的云雾里穿越而来,成了和蔼可亲的邻家大叔,不再满目陌生感了。
尚超是在安阳市新华书店为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举行的一次“最美读书声读书会”上为大家这样介绍孔子的,讲座主题是:《跨越时空的仰望——走近孔子》。
尚超和大众对孔子的认识当然有相通之处,那就是第三讲“圣人孔子”那部分。但不同的地方更显而易见,那就是第一讲“男神孔子”和第二讲“凡人孔子”。说实话,这个题目刚从尚超口里说出来时,就激起了现场听众一阵“新鲜”的笑声。不是笑声新鲜,而是笑声里透露着对这个观点的新鲜之感。
尚超:跨越时空的仰望——走近孔子先看尚超是怎样把孔子“封”为“男神”的吧:
她说孔子出身高贵,有贵族血统。因为孔子父亲是商汤的后裔,宋国贵族;孔子的生母出身曲阜名门,知书达理,德才兼备。
她说孔子精通音乐,是个十足的文艺青年。因为孔子曾经修订《乐经》,也曾经向师襄子,苌弘学琴,他们都是当时的大师级人物。
她说孔子是时尚潮男,很会穿搭。因为根据《论语·乡党》篇记载,夏天,孔子不论天多热,都是纯麻休闲两件套的穿着。冬天,孔子就会换上裘皮衣,颜色搭配也非常合理。另外,孔子还有家居服。
她说孔子对饮食非常讲究,极其擅长养生。所以在当时那个生产力低下的的社会里,物质生活非常贫乏,孔夫子却能活73岁,是有原因的。
且看孔子对吃的要求:粮食陈旧变味了,不吃;市场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为什么?因为当时已经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烹饪方法不得当的食物不吃;调料用的不合适的食物不吃;切割不顺茬的食物不吃;吃肉的量不可以超过主食;酒量很大,但是控制的得很好,酒风也极好。
此外,尚超说,孔子对于驾车、射箭等当时的“高难技艺”,也都样样精通。
你说,这样的男人,不是“男神”是什么?按照尚超幽默的话来说就是,像这样一个“男神”,如果参加《中国好声音》评选的话,他一定是导师级的人物;如果把他的养生知识总结一下,那绝对是个“营养学家”;如果孔夫子驾车外出,他能让车上的所有装饰品都发出一致的、和谐的音声来,那种潇洒自如的形象绝对很“拉风”。
另外,尚超还把孔子当作了一个“凡人”向大家进行了隆重的介绍。
孔夫子“凡”表现在是个好父亲,好叔父,他从人品出发为女儿择婿,一点也不看重对方的出身。而且,他挑选的侄女婿还比自己的女婿德行更好,能力更大。
孔夫子的“凡人”特性还体现在,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教学时对学生严厉负责,但在生活中却常常与学生开玩笑。看到学生或朋友犯了不该犯的错误时,他也会骂人,有些骂人的话还流传了下来。比如,“朽木不可雕也”“老而不死”等便是如此。
你想想,这样介绍孔子,怎能不吸引人呢?因而,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几乎是一晃而过,大家都听得如痴如醉,最后都不想离开了。
尚超正在讲座那说了这么半天,尚超是谁呢?不是高校教授,不是研究所专家,而是一个城市初中女老师,教政治学科。说到中小学教师这个群体,同样作为其中一员的我常常有点感慨。
感慨什么呢?
大家的敬业精神没什么说的,抓起学生成绩来,都非常努力、认真、负责任。但是,抓分数,必然要拼时间,跳题海。这样一来,本来应该充满创造性的教学生活就枯燥了好多,大家干着干着就没有了激情。再加上抓分数的应试教育体制太死板,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厌烦学习的数量与日俱增,让老师们教起来非常费劲。因此,中小学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感非常严重。
那怎样破局呢?做“研究型教师”。
20年前,教育部主导的第八次新课程改革就力主每一个教师都成为“研究型教师”——研究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以便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研究课堂教学规律,以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等;记录自己的工作感悟、教学案例,积累自己的精神财富。为了让大家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们呼吁广大教师要养成多读书学习、多反思写作的习惯。
但是,平时搞起应试教育来非常讨厌却又非常下劲的老师们有很多人都在读书学习、反思写作面前当了“逃兵”,更不用说系统搞研究了。以至于让自己吃起了老本,失去了书香气息、文人气质、文化气蕴。
而尚超不是这样的,她知道常葆青春的最大秘诀是读书,她知道涵养气质的最好营养是文化。所以,她把书籍当作了终生的挚友来深交,她把文化当做了一生的功课来研究。而且,她还不是读一般的书,而是选择了“中国人的《圣经》——《论语》”来研读;她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吃文化、酒文化,而是把文化宗师孔子当做了研究对象,并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悟,研究出了自己较为系统的成果。这在中小学教师群体里,是极其罕见的。
我想,这样的老师会感到职业倦怠吗?这样的老师如果去讲政治课,会显得枯燥吗?这样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会显得乏味吗?
尚超还长年活跃在地方文化公益组织——华夏玄鸟文化群里,组织网上讨论,参与线下活动,并应邀到各单位进行文化公益讲座,将自己已届中年的人生打造的靓丽非凡,光彩四射,实在是可圈可点。
在网上搜到的尚超简介是这样的:中学高级教师,安阳文化大讲堂讲师,华夏玄鸟文化讲师团讲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传播者。
看着这个简介,我又想起了尚超讲座中那个独特的、可爱又可敬的孔子形象。如果说,尚超心目中的孔子形象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话,那么,尚超也同时把自己的形象给打造了出来:那是一个有着独特追求的中小学女教师,那是一个有着责任担当的文化志愿者,那是一个出身平凡却又不甘平庸的女才子……
与会人员大合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