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江苏卷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正确率:84%,易错项:A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的思想主张。材料“狂狷之士”“儒帽裹僧头”主要体现了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他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无法说明他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A项错误;材料“却收女弟子”只能说明李贽的做法与其他人不一样,不能就此说明明代妇女地位发生变化,B项错误;
材料“儒帽裹僧头”“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表明批判传统礼教,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C项正确;
D项“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是道家思想,材料中只是讲述李贽的狂妄不羁,没有提及他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D项错误。
贝老师还有话说:
1、李贽的“狂狷”表现在他“剃光头发",着装“亦僧亦儒”,讲学"收女弟子"。而据封建传统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剃光头发是大不“孝“的行为;而儒家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将其与佛教并列,是对儒家正统地位的挑战;古代女子地位较低,传统社会认为女子不应接受与男子同等的教育。因此李贽违背传统的种种做法,实际上是在批判封建传统的伦理道德,试图冲破封建束缚。其他各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李贽在当时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让我国儒家思想,得到了正确的传播。
李贽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让明朝的思想文化的发展,走上了正道。
他的思想主要有:
第一.“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
第二.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但他这一说法,没有根本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取其精华。(重点)
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认为当时的官场腐败,是一大隐患。(重点,高一统编新教材上课后材料)
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某市曾考过)
李贽最终未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死去。被抓入狱后,在人离开的空隙,他用剃刀割破了自己的喉咙。死时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给自己的一生做了了断。
3、李贽的部分诗文:
独坐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
入山得焦弱侯书有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人聊自遣,此语总非真。
学问多奇字,观书少斫轮。
何时策杖屦,共醉秣陵春?
富莫富于常知足
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能脱俗。
贫莫贫于无见识,贱莫贱于无骨力。
身无一贤曰穷,朋来四方曰达。
云中僧舍芍药 其二
笑时倾城倾国,愁时倚树凭阑。
尔但一开两朵,我来万水千山。
十八罗汉游戏偈
不去看经念偈,却来神通游戏。
自夸能杀怨贼,好意翻成恶意。
咦,南无阿弥陀佛,春夏秋冬四季。
读书乐
天生龙湖,以待卓吾。天生卓吾,乃在龙湖。龙湖卓吾,其乐何如。
四时读书,不知其余。读书伊何,会我者多。一与心会,自笑自歌。
歌吟不已,继以呼呵。恸哭呼呵,涕泗滂沱。歌匪无因,书中有人。
我观其人,实获我心。哭匪无因,空潭无人。未见其人,实劳我心。
弃置莫读,束之高屋。怡性养神,辍歌送哭。何必读书,然后为乐。
乍闻此言,若悯不谷。束书不观,吾何以欢。怡性养神,正在此间。
世界何窄,方册何宽。千圣万贤,与公何冤。有身无家,有首无发。
死者是身,朽者是骨。此独不朽,愿与偕殁。倚啸丛中,声震林鹘。
歌哭相从,其乐无穷。寸阴可惜,曷敢从容。
读刘禹锡金陵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怀古独称刘。千寻铁锁沈江底,百万龙骧上石头。
赋就群公皆阁笔,功成二子莫为雠。钟山王气千年在,不见长江日夜浮。
观涨
雨意独悠悠,河头不断流。
三辰犹滞此,几日到神州?
踟蹰横渡口,彳亍上滩舟。
身世若斯耳,老翁何所求。
云中僧舍芍药 其一
芍药庭开两朵,经僧阁里千声。
木鱼暂且停手,风送花香有情。
立春喜常融二人至 其一
客久岁云暮,吾衰道自尊。
时辰催短速,晷刻变寒温。
人贱时争席,神伤早闭门。
新春看尔到,应念我犹存。
4、轶事典故
另类讲学
李贽住在龙湖芝佛寺著述、讲学,虽说他是有大学问的人,却也开荒、种粮、种菜、勤快得很。李贽讲学跟别的先生不一样。别的先生只收男孩,他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教;别人都要求孩子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他们蹦蹦跳跳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别人教书要白天,李贽白天要求孩子帮大人种田、种地,夜晚听他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李贽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经常出谜语逗孩子玩。有一次,李贽出了一个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皆小偷;公公拉着媳妇手,细伢打破老子头。”孩子们猜来猜去,都猜不出来。李贽笑着说:“你们不是猜不着,是还没有长这个胆量。要干大事,就得敢破旧规矩,敢想,敢说,还要敢干。”接着,他解释说:“第一句‘皇帝老子去偷牛’是君不君;第二句‘满朝文武皆小偷’是臣不臣;第三句‘公公拉着媳妇手’是父不父;第四句‘细伢打破老子头’是子不子。”学生们听了以后,感到有趣,到处传播。
借宿好友
李贽55岁时,携妻从云南直奔湖北黄安的天台书院,白天讲学论道,夜宿好友耿定理家中,主业是门客,兼职是家庭教师。
他招收女弟子、个性要解放、个人要自由的“异端邪说”,与耿定理的哥哥、刑部左侍郎耿定向的正统观点激烈冲突,双方水火不容。耿家门人也分成了两派,彼此用拳脚来解决真理问题。耿定理一去世,李贽就从耿家搬出来,迁往麻城,投靠另一位知己周思敬,开始了孤寂的学术流浪。
自杀
李贽在狱中,要侍者为他剃头,等侍者离开的间隙,李贽用剃刀割开了咽喉,但并没有咽气,留下了一段对话。侍者问:和尚痛否?答:不痛。问:和尚何自割。答:七十老翁何所求!而据袁中郎记载,李贽在自刎后两天,才始得死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