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如野麦》是我的第九本书。这本书是由著名报人曹正文主编的明日文学丛书的其中一本,出版的时间是2002年,台湾名人温世仁写了总序,其中他也提到了我,他写道:
由于人们喜欢写散文、读散文,上海明日工作室策划了这套“明日文学丛书”,这一套丛书共6册,除散文小品外,还有通讯与报告文学,但都是一种自由的文体。或状物抒情,或叙事写意,或写得活泼轻松,或写得绚丽多彩。如翁长松读史札记之深意,如凌进如话家常之流畅,如蒋坤元水乡人家的质朴,如管志华大气磅礴的写实,如胡申生、王国荣新颖独到之议论……那令人读之欣喜。这些大学教授、报社记者、社会科学研究员和企业领导人,都以自己的真诚与对文学的专注,抒写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
温先生前几年过世了,但他的话仍然让我记忆犹新。大概我算一个“企业领导人”,其实那时我还不是,最多也只是一个“副职”吧。不管怎样,我这样一个小人物能与这些杰出人物一块出一套丛书,让我实在感到荣幸。
至今我还保存着出版社的“审稿意见”:
本书稿语言平实流畅,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朴实的乡村风味,很有特点,现审稿的工作通读全书稿,改正个别错字及笔误、错讹处,认为本书稿是一本颇有质量的散文集。
陈翔燕 2001年3月26日
曹正文老师在这一张纸上也附言道:“坤元兄:您好!散文集已请我的一位编辑(资深编辑)审阅,颇好,我也看了一遍,觉得很有质量,请速打印后寄来。题目太长,空改一下。曹正文”
说实话,虽说当时我已经出版了好几本书,但对于自己的写作还是信心不足,一直觉得自己写得不如人家,就是他们的评语仿佛给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更燃起了我写作的热情。曹老师说“题目太长”,我想起来了,原来我想把书名起为:“你的誓言还在不在”,后来没用这个书名,就用了《书如野麦》,直至现在感觉《书如野麦》这个书名好,有一种书香的味道。
还有这一本书的封底一段话也是鼓舞人心的:“作者说生命如四季,如歌,这本集子里的散文亦然,是在人生的小路上拾掇的四季野花,收集起的田野牧歌。平常的心情,平常的话语,却美丽而动人,诉说着一个人生途中让人为之震颤的美丽风景。”
这本书除了那篇《总序》,还有苏州作家孙柔刚写的序言《他是骆驼他是歌》,他是老作家,可能他不会用电脑,所以他写的序言仍然是写在方格纸上的,如今他也已过世,我看着他写的稿子,深感不安,我为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好兄长而难过(稍后这里会推出他写的序言)。
我写的散文《亲爱的书房》、《买书的眼光》、《花生香》、《庆幸在梦里水乡》、《听苏文娟“谈”吃》等先后在《新民晚报》发表,这些文章都被收入在这本书里,另外还有三篇文章不仅获得了征文奖励,还分别收入3本曹正文先生主编的书里,这是我的人生途中非常值得写上一笔的事(稍后我会在微信分别推出这3篇文章,也是为了忘却的怀念)。

《书如野麦》一书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有两个序,一个是总序,还有一个是苏州作家孙柔刚写的序,题目叫《他是骆驼他是歌》,他的序言是写在方格纸上的(见图),早几年他突然走了,我真不知道他走了啊,没有谁告诉我,如果我知道他走了,那天我最忙也会去送他最后一程。人生有许多遗憾,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我心里有隐隐的痛。请读他生前最后的文字:
放在我面前的即将出版的蒋坤元的读书札记78篇,每篇都如一首散文诗。可以说,是他饱蘸自己的热血书写的篇章,是他拔动自己的心弦奏响的心曲。
在读了莫小米的《左手握右手》一书后,蒋坤元随意地从世俗的顺口溜说起,十分坦诚地谈及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的爱情——这颗永远经得起咀嚼的青橄榄。在写《关于左手握右手》一文时,他不由得忆起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发自肺腑地道出:爱与我同行!于是,他沉醉于刘希涛的《爱情恰恰》之中;从一位年轻女子所写的《再不会与你擦肩而过》一书中,追忆起他刻骨铭心的初恋,以至情不可遏地写出了记述投笔从戎的《十八岁》,接着,他用心去读刘增新的军旅小说《美丽人生》,重温了他作为舟桥兵的爱情经历,字里行间能读出他“这些年来,被爱和温暖充盈着”,而其原动力便是“为爱而奉献”。因而,他那浇灌着爱的心田里,不分四季盛开着两朵美丽的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冬妮娅和《林海雪原》里的白茹,以及令他终生难以忘怀的那位“同泪的朋友”……
在渗透了作者挚爱的第一辑的几篇文章中,我读出了蒋坤元的心之神往和情之所在。在此,他情不自禁地在灯下与黄爱东西和简贞进行了对话,终于领悟了海峡两岸这两位女作家共同的心灵密码:泛爱,爱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的财富。蒋坤元涉足文学创作,是因为他有很多的心里话要说,是因为他的人生激情奔突而出。然而,他的认真读书则是源于《新民晚报》专栏作家米舒这他的《青青楝树果》一书所作的序言。
正如他在《世间最妙是迷书》一文中所说:“我不能说一篇序言就改变了我的读书人生,但事实是,由此开阔了眼界……”于是,他一边写作不断,一边读“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和世界名著等,从书海里汲取文史哲的营养。
天道酬勤,蒋坤元不仅接连结集出书,而且他写的《亲爱的书房》一文,获得《新民晚报》举办的“我的书斋”征文三等奖,还被选入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我的书斋》一书,有人因此或许会说他“高攀名人”,其实,他作“以文会友”外,还“读书会友”。他读书米舒《喝午茶》一书,由心仪而相识。读王慧骐的散文集《爱的笔记》,而认识了诗人。此后,王慧骐感于其诚欣然为他的散文集《憨憨泉》写序:《看好蒋坤元》。蒋坤元其人便是一泓“憨憨泉”。就这样,通过大量的读书和作文,他结识了好些有名望的作家,他们也先后为他的集子写过序。至于我,是作为一名报纸副刊编辑,得以当时常向“香雪海”副刊投稿的蒋坤元相识的。应当说,蒋坤元的文学启蒙老师,是他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而深深地印在他脑海里的名篇则是鲁迅的〈藤野先生〉,这在他的读书笔记里有详尽的描述。
看得出,蒋坤元读书,是用自己的心去读,用自己的生活用品体验去读,因此才读得如痴如醉,如茶似饭。他最初因为读了《高玉宝》一书,才喜欢上了文学。后来他读路遥的《人生》,竟然读出了高加林的悲剧所在——在人生的岔道口,走错了一步!他读书了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便选择了坚强,他能够闯过这些年的风雨历程,或许是在艰难时刻,耳边会蓦然响起雨果在《悲惨世界》里说的一句话:上天给人一份困难时,同时也添给人一份智力。
于是,他从书籍中获得了力量,犹如安泰从大地获得力量一样。
蒋坤元以书为师,写出了自己的书。蒋坤元以生活为师,写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精神世界。令我感动的是,他这样一位终年忙于营销的农村青年,竟然能在短短十年间,苦读了数百本中外名著和畅销书籍,创作出版了六七部作品集,并多次荣获一些报刊的征文奖,还被吸收为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确实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然而,他并未因此而自我陶醉,依然锲而不舍,勤奋苦读、埋头写作、乐此不疲。劳作之余,仅不过自我张扬地吼一声“我是骆驼我是歌”,这就是蒋坤元的可爱之处。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里,我诚挚地祝愿他的文学芳草地,四季如春、四季如歌。今后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倘若遇到艰难曲折,请豪迈地问一声:你的誓言还在不在?(本文作者已故,生前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作协理事。)

在我的《书如野麦》一书里,有一段“作者自白”,那是我40岁时的自白,能够保存我那个时候的自白,便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值得我珍视了。现在,我愿意与你分享这个“作者自白”:
您最珍重的品格:公平、诚实
您最喜欢做的事:读书,听歌
您最钦佩的人:毛泽东
您最憎恶的男人:卑鄙者
您最憎恶的女人:说谎者
您最能原谅的缺点:软弱、幼稚
您对幸福的理解:健康、自由
您对不幸的理解:一事无成
您喜欢的格言:为了要活得像人,就应该工作——用爱和信念工作。
您最后悔的事:没上大学
你最喜欢的动物:牛
你最喜欢的植物:竹子

《书如野麦》一书里收入了《买书的眼光》一文,此文发表于1999年5月19日《新民晚报》读书乐。小文如下:
前些天,我买了一本《在电视上读书》的书,大学生灿明见了对我说:“这本书你在哪里买的?我也想买一本,你很有眼光的。”
这两年,我已经看过好几十期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时间》了,这样认识了金庸、余光中很多知名的作家。以前我就想过,要是有人把他们的访谈整理成书,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现在由现代出版社出版了此书,因为是电视里的读书节目,所以书名叫作《在电视上读书》。此书的出版,对我比较喜欢读书的人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我总认为生命里面有一种东西是不会改变的,而那个东西是出于对生命的珍惜,所以我觉得在我们的诗里面那不是幻想,而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席慕蓉说的这句话,也是我想说的,几年来我一边勤奋跑供销,一边苦心爬格子,问自己究竟为了什啊。“而那个东西是出于对生命的珍惜”,这样的过好每一天的日子。说起日子,我就想起了倪萍,想起了她写的那本书《日子》。倪萍的《日子》,我曾买过两本,一本被别人借去了,只好再去买一本。据说她的书卖掉了60多万册。可见喜欢她书的大有人在。老实说,倪萍的《读书时间》那个电视访谈,我没有看到,不过不要紧,好在我们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她,好在有《在电视上读书》这本书。我们又可以听到倪萍亲切朴实的声音:“就是觉得在我整个生命中,我跟许许多多的人,特别是同时代的人,都会有许多共鸣的,我相信做人的最本质的东西,崇尚真善美……”
再说周国平和他的散文。在《在电视上读书》,我们读到了周国平这富有哲理的话:“一个作家,最好的东西应该是为自己写的。”他是个大散文家,而我是个小散文家,我不敢评说他的散文,只是读出了真正喜欢。在这本书中,这样的好文章真是好多好多。愿你也有眼光,买到自己可以的书。
《亲爱的书房》选自《书如野麦》一书,此文被《新民晚报》刊发,并荣获《新民晚报》组织的《我的书房》征文二等奖,收入《我的书斋》一书里。全文如下:
世界上什么最美丽?王蒙说:”最亲切的,随时可以看见,可以触摸,可以接受它的好意的庇护,可以欣赏它的千姿百态,可以与它相对相悦相知……是树。“王蒙先生说得很对,但如果让我说,那就是书房了。对我而言,世界上最没有比它更亲切、更温柔、更可爱的地方了。
我家是3年前搬入镇上新公寓的。装修房子时,我对妻子说,我要弄一个书房。起初,妻子不肯,她说我们乡下有哪家有书房的?我说,我好歹是个农民作家,家里没有一个书房似乎也说不过去呀。我说,你不答应也好,那夜里我也不在家写文章了,我就去跳舞去赌博,何去何从,我的妻,你自己选择吧。
这个世界已太浮躁了,我们走向书房,就是走向清静,走向崇高,我想。
在我的文学创作道路上,有三位老师极力捧过我,让我这一只丑小鸭也开始飞翔了。
第一位是著名诗人王慧骐,当年他在主编的《东方明星》杂志上刊发了我40多篇散文,而且他为我写了七、八篇文章在各种报刊上推介我,还有我出版的三十本书,有二十七本是经过他编辑的。
第二位是《姑苏晚报》资深编辑刘放,他不仅编发了我许多稿件,而且为我写过四五篇文章发表在报上,其中他采写我的《在喧嚣的机器旁写出24本书》用了晚报一个版面,你知道上那个专访都要学者有贡献人物的,而我不是,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而已。
第三位就是著名报人曹正文,他为我的书《青青楝树果》一书写序言,还在《新民晚报》编发了我很多稿件,还有他主编的三本书里,每本书里都收入了我的一篇文章。这里我就晒晒这三本书, 或许我对文学的痴迷不被人理解,这个没有关系,我一如既往地在努力着,因为我感觉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总能遇到帮助我的人,因为我现在的事业,这么说吧我一年的收入或许可抵一百个打工者,过去我有过自卑,如今我不自卑了,真的只要你努力,你就能挺起自己的胸膛,你就不会被别人小看!
(1)《我的第一本书》,文汇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这本书里收入我的散文《庆幸梦在水乡》;
(2)《影响我的人生一本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这本书里收入我的散文《同样是青春》;
(3)《我的书斋》,文汇出版社,20002年12月,这本书里收入我的散文《亲爱的书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