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起,杭州城只下了一场雨。只是,这场阴雨连续下到了今天,正月十七。听说明天依然阴雨,那就是下半个月啦。
最近,朋友圈里大家纷纷在问老天爷啥时开太阳的同时,也有人表示焦躁不安:衣服晒不干,被子潮湿感,鞋子都是水,袜子泪两行。不知不觉,有了焦虑感。
但今天,我们不说天气,而来说说天气引发的精神问题。因为今天,是写出《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的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医学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的生日。
比焦虑感严重的是焦虑症。有资料显示,目前人类头号精神健康的杀手已经从抑郁症转为焦虑症。
焦虑的本质是对未来的恐惧。焦虑会让人坐立不安,寝食难安,辗转反侧,严重的会影响身体健康,比如头疼头晕、心跳过速、心率失调、胸闷恶心、四肢麻痹等身体反应,更有甚者,可能会同时出现抑郁症状,乃至精神崩溃。这些反应看上去像器质性疾病,但是上医院一检查,然而并没有。
阿兰·布拉克尼耶在《你好,焦虑分子!》一书中也对焦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那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怎样降低焦虑感呢?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总是被要求做很多事情。对于上班族来说,有的企业提倡奋斗精神,已经从原先的朝九晚五每周工作5天,发展到了996甚至711。而这些人,可能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在各种角色交织的环境之下,当外界的要求和自我的认知产生偏差,对未来的未知产生恐惧或对现实和未来产生失控感的时候,焦虑就产生了。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里奥‧巴伯塔写过一本书叫《少做一点不会死》。在书中,他提出了少即是多的概念。具体来说,可以问自己9个问题,以帮助自己抓住重点,做出取舍。这些问题是:
1.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就是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想一想你觉得最有意义的东西,你最希望拥有的特质,你最理想的生活准则。弄清自己的价值观之后,你就可以根据它们来做选择了。
2.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这辈子想实现什么目标?你在接下来一年里想实现什么目标?你本月想实现什么目标?你今天想实现什么目标?如果你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就能判断某种行为或某件事是否有助于自己实现目标。
3.你热爱什么?想一想你热爱的东西、喜欢的人,爱做的事吧。
4.你觉得什么最重要?按照同样的思路列一张清单,写下你在生活中、工作中或者你能想到的任何一个领域里最重要的东西。
5.哪项任务能带来最大的回报?如果你要在一份项目或任务清单里做选择,想一想哪项任务能最大限度地改变你的人生和事业,哪项任务能对其他东西产生最大的影响。比如,如果你要在打电话、开会、写报告之间做选择,就想一想它们分别能带来怎样的回报:跟你通电话的客户每人大概会在你的公司花一百美元;开会的时候如果能签订协议,每位客户大概能带来一万美元的生意;你写的报告可能根本没有人会认真看。在这个例子里,开会带来的回报最大,所以是最重要的事。
6.哪项任务能带来最长远的回报?回报的大小和长远不是一回事。比如,跟客户开会,可能下个星期就能让公司赚到一万美元,但长期的营销活动可能在未来一年里带来数十万美元的收入。回报不一定是金钱,也可以是其他你觉得有价值的东西。
7.“需要”还是“想要”。当你决定是否要买某个东西时,这是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想一想,哪些东西是你真正需要的,哪些东西只是你想要的?只要弄清自己的需求,就能消除大部分的欲望,因为很多东西并不是你真正需要的。
8.删除无关紧要的东西。如果你弄不清什么是重要的,那就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你列出了一份待办事项清单,不妨先把无关紧要的任务删掉。比如,你知道洗车不如付账单重要,也不如修下水管道重要,因为漏水会让你多花数百美元的水费。删掉无关紧要的东西后,清单上留下的就是最重要的任务。
9.继续删除。通常情况下,你都不可能一次就把所有无关紧要的东西统统删光。你可以先删掉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试着去做剩下的任务,过一两个星期再回过头看看,再删掉一些东西。继续这么做,直到你发现没有东西可删。
这也符合断舍离的要求,问清楚了自己这些问题,也便能够化繁为简,让自己在诸多事务中抽离出来,去做那些对自己的人生真正重要的事。如此,也便少了许多的焦虑与急躁。
少做一点不会死,但,什么都要会焦虑。
关爱自己,从做减法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