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古为部落之地,周曰戎,秦称西羌,汉系白狼国。唐乾封二年,白狼国被西藏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所灭,从此巴塘受吐蕃统治。明隆庆二年至崇祯十二年(1568至1639年),云南丽江土知府纳西族木氏土司攻占巴塘。清康熙三年(1646年)到康熙五十八年(1701年)清廷收复巴塘为止,西藏再次统治巴塘55年,雍正四年(1726年),巴塘正式划入四川。
从巴塘的历史可以看出,巴塘与西藏关系密切,而且是西藏与四川的交界地带。早上起来我们从巴塘出发,很快就到达金沙江畔的金沙江大桥。金沙江历来被认为是四川和西藏的分界线,过了江就是西藏地界了。以前从地理课本上知道,金沙江就是长江的上游,一直以为长江是清的所以金沙江也应该是清的,今天才发现原来金沙江江水竟然比黄河还要浑浊,其实这也正是金沙江名字的由来。
远远看到金沙江大桥的时候,车子就走不动了,前面车队堵了足足有几里长。于是我提议下车走到前面去看看什么情况,等我穿过长龙不见尾的车队来到金沙江桥头的时候,看到许多人也都下了车,有的站在桥上拍照、看黄沙滚滚的金沙江,有的三五一群聚在一起聊天。和两个中年司机攀谈后,我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原来在过金沙江大桥45公里处发生了塌方,目前正在抢修,听说至少要三个小时以上路才能通。
没办法,只好回去等,大家都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有人搬出折叠小椅坐下休息、闲聊,从早上8点多一直到上午11点多都不见动静,太阳转过来了,越来越热。这时大家已和相邻的挂豫C牌的大货司机混熟,于是大货司机就把货车往一侧移动了一米多,空出来一个两米左右的阴凉地带,供大家乘凉休息。我不禁感叹,出门在外还是老乡亲切啊!
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中午12点,正当大家准备寻找合适的场地埋锅造饭时,突然有人喊:“动了,动了,路通了。”大家一看,果然前面的车流正在缓缓移动。于是迅速收场,各回车内,准备出发。
原计划是准备进藏以后,要翻越三座大山,穿过著名的怒江72拐,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八宿宿营的。而怒江72拐事先已经得知白天因为修路不能通行,只能晚上通过,所以堵车对今日的行程影响并不大,我们只要在天黑前赶到72拐就行了。
过了金沙江就是西藏的芒康县,我们在这里经过了第一个公安检查站。芒康是进入西藏后的第1个县,也是西藏解放的第一个县,有许多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遗迹。
从四川进入西藏以后,就感觉到天越来越蓝,云越来越矮,路越来越窄。位于芒康县境内海拔4338米的拉乌山,是入藏后翻过的第一座高山,也是澜沧江与金沙江的分水岭。在这里从近到远几乎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的景色,葱茏的树木,远处的雪山,一一呈现在眼前。很快我们又进入了第二座大山——觉巴山,这里的道路更加难走,到处都是修路,到处都是坑洼。有些地段简直就像到了八、九十年代的沙土路,需要小心翼翼才能通过。在车中可以看到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翻腾的澜沧江水,几十公里的盘山公路确实很考验驾驶人的能力和技术。终于我们又爬上了最高的左贡东达山,东达山海拔5130米,虽然道路状况相对较好,但由于海拔太高,反而更加凶险。在山顶处一个金字塔状的标志性建筑物前,我们停下车来拍照,只感到胸闷心悸,走路轻飘飘的,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耳朵也嗡嗡作响。在这里看到很多和其他藏区一样常见到的经幡,就是在建筑物和地面之间拉了很多条长长的绳子,绳子上挂着无数长方形的彩色小旗子,旗子上印着各种佛教图案和看不懂的藏文,我推测大抵是藏民各种祈福的愿望吧!由于此地不可久留,我们看过之后就马上离开了。
下山的道路就相对顺利而迅速了,可就在我们下山的过程中却目睹了两起车祸、故障。在我们刚刚转过东达山的垭口的时候,看到一辆白色汽车左侧的两个轮子居然都爆胎了,一个男子和他的家人们在车子旁手足无措的看着,等待救援。在这海拨5千米的东达山上,车子出现故障,可不是开玩笑的,光高原反应就够他们难受的了,更何况天又快黑了,连我们都替他发愁!随着车子在下山的道路上疾驶,道路变得越来越平坦、宽阔了。然而这越来越好的路况却蕴藏着更大的危险,在我们转过一个山坳的时候,突然看到一辆小轿车当头撞在路边的一根电线杆上,车头已经碎了,司机估计伤得不轻,交警和救援车辆正在处理。在好的路况上却出了这样的事故,很有可能是司机疲劳驾驶,睡着了。我不禁提醒弟弟开车小心一点,实际上在进藏途中,我们不时看到救援车辆将各种故障的、受伤的车辆拖走。进藏自驾游的危险就在这里,你永远不知道意外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弟弟说还有许多人进藏以后,因为道路难走,精力跟不上,实在无法把车开回去,只好掏大价钱让拖车把车辆托运回去,自己再到车站坐车回去的。从路途中接到很多推广拖车业务的小卡片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居然也成为车辆救援的业务之一。
终于,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车子开始在山路上不断地绕来绕去,我猜测可能到怒江72拐了,除了车辆灯光所及,什么也看不到。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险恶,你都看不到,你能看到的只是眼前的一段路,而眼前的路似乎并不算太坏。大家都默不作声,弟弟也非常小心的开着车。只感觉路上的拐弯处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弯套弯,拐连拐,总也走不到头。一路上我们超越了很多又长又大的重型卡车,因为车身太重走不快,只能慢慢行驶,时不时的还会堵一会儿车。偶尔回头望去,只见长长的车流灯火通明,好不热闹。如果不是这场进藏之旅,谁又会想到在这偏僻又险要的怒江72拐处,居然会有这么多的车辆不眠不休的行使。不由得感叹人生不易,大货车司机不易啊!
从手机百度地图上看,72拐就像人的肠子一样,几乎没有一处直的地方。就在这样的路况上,我们要摸黑冒雨连续行驶几十公里远,最后还要穿越怒江。听到怒江,我的头脑里马上会想到裹挟着雷霆之怒的江水奔腾而下的情景。可惜我们什么也看不到,连什么时候过了怒江都不太清楚,只是模模糊糊好像看到一个怒江大桥的牌子,由于山高桥深,甚至连连江水奔腾的声音都听不到。这时弟弟又向我们提起一件事,说是当初部队在修建怒江大桥的时候,一名战士不小心掉进了几百米高正在灌注混凝土的桥墩里,根本就来不及也无法去救援。战友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名战士被深深地浇筑在桥墩之中,这个桥墩后来被独立看护起来,成为无言的丰碑,战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昭示着当初建设者们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从此川藏线318公路上,凡是经过此地知道这件事的司机都会向着这桥墩鸣笛致敬。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天黑,我们没有看到那个桥墩。
就在我们翻越山口下山的时候,突然又下起大雨来了,我们只能打开雨刷慢慢前行。走着走着突然发现不见了同行的小坡,弟弟打电话过去询问才知道因为下雨车前挡风玻璃起雾,而小坡的车子不知怎么除雾功能故障,什么也看不清,不敢走了。确实在雨夜行驶在这么险要的地方,又看不清道路,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弟弟马上把车子停在路边,过去查看,反反复复好几翻折腾,最后才发现原来问题出在车子里的东西太多了,一些塑料袋等物品阻挡了除雾的出风口。问题总算解决了,大家继续前行。
两个小时以后,我们终于下了72拐,大家一直提着的心总算落下来了。然而雨一直在下,已经是深夜11点了,我们必须要再赶100多公里夜路才能到达住宿的地方。一路上车辆逐渐稀少了起来,除了一些大货车队,再也不见其他的车辆。我们在黑夜中摸索前行,路况一会儿好一会儿赖,有时候几乎就是紧贴着悬崖前进,突出的山体就像野兽一样不断的吞噬着我们。大家几次几乎都要放弃前进,可是确实无地可宿,只好互相鼓励着继续往前走。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居然发现路边偶尔还有零星的骑行者打着微弱的手电,披着雨衣,在漆黑的夜里摸索前行,骑不动时就下来推着。大家不禁对这些骑行者肃然起敬,他们简直就是探险英雄,即便是黑夜也毫不畏惧!
其实从入川以来,我们就不断看到路上有各种各样的骑行者。既有骑豪华大摩托进藏的,也有骑着山地自行车,带着简单的装备和各种越野汽车、重型卡车一起艰难的行进在318国道上的人。这其中大多数是年轻人,有男有女,很佩服他们的勇气。然而在这种时候看到这些骑行者,不由得让我想很多,是他们错过了露宿地点吗?还是仗着自己路况熟悉,经验丰富呢?他们不害怕野外的各种意外吗?但也许这正是他们的乐趣吧!
终于我们赶到了八宿县城边上,天也早已放晴,刚好看到路边有一个大型自助露营地。此时已近凌晨2点,再去住店已不合算,于是大家就打开帐篷,准备露营此地了!
2023年7月15日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