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家长的应对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态度。
家长态度温和而要求严格,给了孩子尊重与必须遵守的底线;
家长态度强硬而要求严厉,给了孩子底线,也施加了很大压力;
家长态度模棱两可,给了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
家长完全不管,给了孩子不努力、不学习的理由。
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正在导致孩子越学越“笨”。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和惰性作斗争,而习惯就是帮助孩子克服懒惰最好帮手。
没有要求地“教育”孩子,孩子对自己也就没有了要求,放纵的结果是让孩子做事没有底线。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偷懒,孩子就在要求自己上偷懒。
一次、两次好像没关系,三次、四次好像对学习没什么大影响;可是,孩子的心理在这一次次的放纵中早就慢慢产生了变化,当结果明显可见的时候,孩子的懒惰心理已经养成。
有多少孩子就是这样在纵容之下,一点点 “积懒成笨”的啊!
培养好习惯,才不会“积懒成笨”
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小学阶段孩子之间的差异,归根到底,就是习惯的差异。习惯培养的主阵地在家庭。无论自己的孩子聪明与否,家长都应该培养孩子凡事不要投机取巧,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意识和习惯。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正是培养这种意识和习惯的好契机。家长应该想办法陪孩子冲过去,而不是态度摇摆、怨天尤人或撒手不管。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摆脱“积懒成笨”的困扰,家长、孩子、老师要一起努力:
家长
要学会真关心——
把钱花在刀刃上,教育不能盲目从众,适合孩子才好。
用检查代替唠叨,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及时发现问题;
狠得下心来管教,不纵容,不偷懒,守护孩子的成长。
孩子
要学会真努力——
积极主动,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把学习当做最重要的事;
积极思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遇到不懂的一定要请教;
积极学习,多动笔,多阅读,多练习,认真对待每次作业。
老师
要学会真辅导——
提高课堂效率,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听懂学会;
高度关注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和家长商量对策;
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孩子更高效、更专注地学习。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难免有点绝情。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如果不逼他一把,他就会错过最好的学习时机。
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在孩子自觉性不高、不会学习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正确教育、督促与引导,才能帮助孩子成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