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一直属于自我抒发类型的,我也一直在坚持以笔写心。因为写作是我的一个抒发渠道。
爱写作的人,都有一颗七窍玲珑心,美好而又敏感脆弱。对世界、对生命、对美的感知比常人要丰富。
这丰富如果没有相对应的强大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就会成为压力。
就好比一个人如果突然拥有猫的视力、狗的听觉和嗅觉,很多关于这个世界画面声音的细节会被放大,然后扑面而来,难以承受。
更何况,因为多愁善感、敏感脆弱,会带来一种天然的孤独,这孤独反过来也让丰富的感知无法释放。
写作就提供了一个这样的途径,一个释放的途径,一个树洞。
不用社交,也不用做什么准备,拿起纸笔,自自然然地,在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认真地跟自己相处,剖析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一直认为,落字成文,其实是完成了一种契约,以一种自我宣言的形式。而一篇文章最终的诞生,其实是一种瓜熟蒂落。
在写了《迟到十七年的放下》之后,魏晓枫在我脑海里的影响力大大减弱了;在《放下母亲》发出去后,我也会有意地去关注自己的感受需求,为自己活。
不是说这些文章有力量,而是我在纠缠很久之后,终于决定放下,然后发文表态。
这个时候的文字是工具,是宣言,是见证,它们的存在,会提醒我,翻篇了,我有权利让它们不再影响我现在的生活。
这是写作的一个很强大的功能,自我释放和修复。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多思多虑带来的很多思维线团,会随着一篇篇的文字从脑海中抽出去,脑袋里也不再总是乱作一团了。
该放下的,该铭记的,该总结的等等,都会随着写作,进行重新的整理。
这么说来,这其实是写作的第二个功能,思维的大扫除。
哈哈,想象一下,我们那像哈尔一样脏乱的城堡,迎来了“荒野女巫”——苏菲。
嗯,写作,就是我们思维城堡里新来的“苏菲”,为城堡进行大扫除。
当然,你要一直写,毕竟谁也没法保证,“苏菲”的打扫什么时候能见效。
如果真的喜欢文字的话,一定要为这样的写作空出时间和空间,因为它跟商业文案、写作变现一类的不一样,是不带功利性质的。
说白了,商业文案、写作变现是谋生手段,有很强的套路和技巧,它更多的是去自我化的,是要求创作者按需往出掏东西的,不符合需求的是不会被用的。
而关于自我的写作,这个小日记一样的东西,是给养,也是自由。当我们坐在书桌前,拿着纸笔或者对着手机编辑页面,凝视内心的深渊,无论深渊变大或变小,其实都会给我们提供力量,提供养分。
在多年以后翻起过去的文字:那些套路化的文案会让你感慨自己当初技巧的娴熟、对甲方爸爸需求的精准把握;而这些小日记则会展现出一个鲜活的自己,带着真诚和勇气的自己。
这些文字会提醒你最初的自己多么鲜活有能量,提醒你记得保持初心。而能保持初心,是一件多么让人骄傲而庆幸的事情啊。
这是写作的第三个功能,初心醒世历。
所以啊,喜欢写作的朋友们,带着写作出发吧,可传承的文字,会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一直存在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