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复旦大学调研了中国独居人数,那时还是5000多万人独居,而到了2018年,独居人数猛增到了7700万,这一庞大的独居人口背后,孕育着一个单身的黄金时代。所以,在直面单身这一问题时,每个人都是单身黄金时代的弄潮儿——实力单身。
十年前,面对独居,彼此还可以互相取暖;现如今,面对独居,已然成为了一场共鸣,“孤”是所有人的孤,“独”是一个人的独。在独居下,每个人不是被困在一个连角落都被控制的四面墙里,而是在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生活中,在这里,ta不需要知道很多人、很多事,也不需要经历他人的无关痛痒。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医院,俨然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并且向往自由,这种自由的心智不是停留在此时此刻,而是像上帝那样欣赏,ta不期待,也不恐惧,更不会受习惯和世俗的影响,ta只是客观而恬淡地去看待自己地生活,把独居视为不含个人偏见的生活方式。
尽管独居的理由千万条,但始终绕不开一个基础——经济。从单身的黄金时代背景来看,首先是经济发展使独居的个体有了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与安全需求是两个基本层次需求,而时代所赐予我们的和平与稳定,在满足这两个基本需求后,使我们的需求选择更上一层,而社交只是众多需求中的一个,况且独居不是与世界相隔,而是在这个世界里,依旧能够掌控自我。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让我们在不断增长的红利中满足个人欲望,当选择不再受制于努力的时候,独居或许是每个人最先达到的一个目标,加之三十多年的人口政策牵引,使得独立意识不断冲击着传统宗族观念,一个人也能活得更好。
其次社会制度的完善让独居个体有了基础的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个人保险、福利制度等相关政策,仰仗于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选择独居的个人提供了诱因。在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前提下,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比两个人的生活,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能够更好,那么选择往往更倾向于有利的一面。我们通常有一个共性——总是回避非常难的东西,总是避繁就简、避难就易、舍远就近,所以人的内部的无限可能性被无端压抑。我们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的上限,也不知道自己的下限,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多少可能实现的东西。有些人一开始上了个好学校,找了个好工作,就把自己限定住了,因此,独居的生活更成为个体简单而又容易的选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每个人在与外界沟通时,都可以非常自由的选择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或者想要的东西,前提是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并且在这种前提下,你完全可以成就自己在南方(南半球)的秋冬里大雪纷飞,在北方(北半球)春夏中艳阳高照,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所以,一个人的生活不仅成为可能,而且也可以丰富多彩,毕竟超7700万人的独居,足以证明独居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且俨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面对单身问题时,这一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钻石王老五也不是空穴来风。经济基础决定单身,看似是一个社会现实的问题,但是在超7700万人的独居面前,这一关系就显得尤为薄弱,个人的感情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选择。不过爱情确实需要物质基础,步入婚姻的“坟墓”时,没有“墓地”,依旧要面临太多的不确定性。
尽管7700万仿佛是一种大的趋势,但是绝对不是鼓吹大家独居,而是说在这么一个时代里面,我们还是要追求爱情,还是要坚守这个价值。为什么独居的人、独身的人越来越多,实际上他们永远和孤独相伴。为了打破这种孤独,去旅行、去看电影、去咖啡馆、去养宠,很大一个心理的原因是孤独。但是即使那样到全世界跑,独居的人也不能看到完整的世界。因为一个男性或者一个女性,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别局限、心理局限、精神局限。两个人一起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互相之间有一个巨大的互补性,然后有一个巨大的重新的创造。所以在这个时代,还是要追求爱情,相信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