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共包括三大板块:第一章:有效教学框架;第二章:理想课堂三重境界;第三章:有效教研范式。这周读了第三章。
第三章中,干老师重点阐述了: 有效教研范式。包括以下流程:(针对问题)确定选题———(确定目标)集体备课———(提供案例)课堂探索———(观察学生)观课记录———(谋取改进)集体评议———同题异构或再度探索。越是深入的研究,越会带来那种孜孜不倦求真知的快乐。从中明白了教学重在理解、揣摩,更要与自主达标课堂结合进行实践,左手教右手学必须结合学科特点,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新教育有效教学研究的目标是针对教学中真正的问题,所以它要求的选题必须是存在的问题,然后再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而老师再根据自己的习惯、风格,以及具体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加以确定,最后再根据课堂上的问题进行开诚布公的研究。但是细细看来,我们的课堂缺乏一课三上的情景。


读过课例《游园不值》后有以下感受:
1、课堂的流程要想紧凑,必须要对教学框架下功夫。课堂要想理想,既不能精确分析,因为容易让诗弄的支离破碎,又不能整体感知,又往往会停留在草草感受的阶段。所以如何不破坏诗歌的完整性的解决之道是设计一些能够统领全诗的关键问题。
2、要想把本诗解释清楚,必须要抓住诗眼也就是"关"字,关不仅改变了红杏或柔或弱或仅仅是美丽的形象也给予了它一种勃发的生命力。而关的原因来自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怕客人踩坏刚刚泛绿的苔藓,所以关门拒客。
3、学诗分为五个步骤第一,基本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二,发问,学生自己在诗中圈点批注。第三,小组讨论。第四,全班讨论,要形成碰撞,不要忙于得出结论。第五,教师引导大家达成共识,学生用笔将共识批注,记录于书上。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老师一定要深悟此诗。
4、上课前老师一定要对文中出现的生僻问题老师给予补充资料,然后再对文本进行分析,解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不理解的字解释出来,第二种找到诗的密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