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个妈妈打电话给海蓝老师,说要带孩子去医院做这个关于注意力关于多动症的检查,所以引发了一个群的分享,鉴于内容太过宝贵我不得不做以下记录。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也刚刚去小学听了一个这样的讲座,我知道在场很多很多的家长也跟我一样,内心需要这样的声音。
开始
大家大家早上好,我是Helen。今天接到一一个家长的(电话),今天我有点激动,因为一个家长和我的沟通。
这位家长提到说要带孩子去医院啊,有一个关于专注力测试的检测。
现在这种检测似乎很普遍。然后也会可能也会有部分的老师建议家长去做这样的检测。
那回到孩子本身的状态来说,在这里我会。非常觉得这个问题还挺紧急的,尽管我正在工作,但是现在也想花几分钟和大家沟通一下。
关于检测,首先第一,这个检测的结果,就像中医里面定诊结果。但是他背后呢原因是很多种的,很多样的,很多层次的。很多层面的。那也有可能从零岁到目前,七八岁为止的这项一些累积。

首先,孩子的天生的这个状态,天生的气质,他就分为风火水土。那这些不同的气质的孩子,那他们的行为的动和静的程度都会有所不同的呈现。

第二基于我们的家庭养育,造成了孩子各种行为习惯,比如说看电视比较多,那有些家长。甚至不知道这个其实是很多了,比如说每天都给孩子看半个小时的电视,每天给孩子看一个小时的动画片,这其实很多了,所以就是我们平常的一些给予孩子的行为习惯的,这种长期的影响,导致有这样的一个多动的倾向,因为长期的被动的电视的接收,他会造成这样的一个结果。

第三,就是就是我们在这个孩子的心理状态上,孩子和爸爸妈妈的这个亲子关系的联结的质量上。这个是最深层次,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那通常我们看到很多所谓多动倾向的孩子,那我们在我们的这个带领孩子当中也看到那这些孩子。不能就所谓的多动去治多动,更多的是我们看到这个孩子在呐喊什么,这个孩子在呼唤什么,这个孩子缺失了什么,更多的是他内在的那个灵魂的自我,和他身体的这个入住,他如果缺乏爱,如果缺乏比较温暖,比较让他感觉安全感的一个爱的带领,这样的一个亲子关系来呈现所谓的多动,来呼唤这种爱的回归。

所以,花一点点时间跟大家说一下,第一,不要迷信那个结果,也不要因此给孩子定性。第二一定是从家庭教育从我们给予孩子的这种。状态的影响,我们给予孩子营造的家庭氛围这里去探索。
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孩子先动,而后能静,静然后能动,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成长,好吗?

第三,很多孩子在某个阶段,那他可能过于兴奋,比如说吃糖啊,吃巧克力啊,就是也是会引起孩子这个不太容易静,就是摄入零食,摄入糖分高的孩子也同样面临这个容易多动的这个倾向,所以就是我们宁愿用一个倾向的说法,也不会给孩子定上一个标签。
然后因有着这个标签去养育孩子,这是万万不可。
所以每一个孩子,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来到我们的家庭,我们都很好的去看见他,很好的去,因为孩子这样的一个呈现,去反思自己,好吗?
所以在这里也重新的跟大家说,要求大家回听我前几天发送的一个语音,就是我们道自然的。想要给到家庭的,我们是基于儿童,基于家庭,基于自然,通过这三个基于。我们深度的挖掘,孩子和自然,孩子和家庭,家庭和孩子,家庭和自然的身份关系,通过这样的一个三角形,我们静待花开的态度。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后面讨论更精彩,详情请看)
园园:
我刚刚听完了,很是触动,因为前天晚上我就在我们小学听了一个ADHD的讲座。在现场跟看到几个妈妈的交流和台上专家的讲解,专家们总是动不动就叫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叫家中不要讳疾忌医,告诉我们现在都是有药物治疗的,但坐我旁边的家长说本来孩子也没有什么就是成绩差了点,但是奶奶偷偷带去检查,然后也吃药了,情况并没有好转,而是越来越严重。
专家在台上还教大家永奖励惩罚各种各样的(术)方法来(整)孩子,很多家长说她也照着做了,但是也没有什么效果。
此刻我的内心很激动,非常感谢我跟海蓝老师学习了,让我内心拥有笃定的力量,笃定的相信我的孩子。就算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相信我的学习我的成长永远是支持他成长的基石,爱的环境,相信的力量在我心里,我的家庭里。
杨志凤老师:
是的,园园跟海兰老师的分享是非常好的,除非在班上的群性活动中有明显的影响到他人学习,甚至老师的授课,否则,好动与过动是不同的,在家如何被对待,在学校便会如实反映出来(比如,手机,电视,电脑的伤害便是最明显的例子)
更多:


园园总思维导图整理:

面对问题的压力我们该怎么做?请看后续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