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格局》作者弘丹(P31—60页)读书笔记
金句:
不向命运低头,离开就像重生一样
当你有改变的决心,环境并不会成为阻挡你成长的因素。虽然会艰难很多,但毕竟不是没有希望。
生活永远没有绝对的公平,幸福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争取的,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认真对待自己的人。
个人感悟:
读完这三十页的内容,给我感触最深的是TED盲人演讲者,因罕见的基因遗传,双目失明,一开始,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就要被毁掉了,一生都将是一个悲惨的盲人,活在没有光明的世界里,一个人孤独终老。
但是经历过极度的绝望,他发现了大脑的欺骗性:谁说盲人只能悲惨得依靠他人生活?这不过是大脑的假设罢了,而自己误把假设当成了现实。
有了这样的觉醒,他调整了对待人生的态度。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如今是一家公司的CEO。
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位TED盲人的觉醒过程,于是我去百度、知乎、浏览器去搜索这位自我觉醒的演讲者,但是结果却没找到。于是我在想,大脑的欺骗性和大脑的假设,是不是就是自己的认知呢,那么大脑的欺骗性又是怎么产生的?
我为什么想知道他的觉醒过程呢?我开始反思自己,我是不是正在把某种假设当成了现实?这种假设又是什么?面对写作,我不会成功?不是,进步的太慢?不知道,还是在担心孩子的听损?也不是。我开始对大脑的思维产生好奇。
最终在樊登读书里,读到了这样一本书《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
元认知:帮助人们从问题中抽离出来,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事件本身,事情往往会迎刃而解,正如那句古话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样跳出来审视自己这一段时间的学习过程,虽然也在完成着作业,但总感觉缺少些什么,是什么呢?这让我陷入了一个思维怪圈。
虽然在后面的阅读中看到了“反馈回路”这个词汇,但是读了很多便仍然没有理解这个词汇的真正含义,却对它的四个基本要素有了一定的理解。
这四要素分别是:事实阶段(搜集数据,类似观察、整理、包括存储在大脑中的任何信息)
联系阶段:从数据的搜集和存储转向数据的输出,此时的输出是被赋予一定意义的。
结果阶段:当数据有了意义,回路就会继续发展,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他们与原始数据有关,接下来就是如何处理这些数据,要么做些什么,要么什么都不做,因此就是进入最后一个阶段—行动阶段
行动阶段:就是“做”的挑战,成为那个圈子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只要有了行动,那么这个行动本身,可能就会作为被评估和观察的信息。
通过这一小段的学习,我把它和写作练习起来,那么事实阶段就好比写作素材的收集和整理。
联系阶段就是那些被赋予一定意义的数据的输出,也就是写作素材的输出。
结果阶段其实就是对原始数据的反馈,对于写作小白的我来说,虽然有很多生活的输出,或者所学经验的输出,但并没有对他们做任何反馈,因此我的写作也就没有形成链接。没有链接就好像对于一个写者来说没有灵魂一样。
原来我真正缺乏的是两个阶段,一个是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另一个则是反馈。
阿弥陀佛,总算找到了那块缺失的拼图。写到这里,我内心非常愉悦,其实这本电子书我是反复看了四遍了,而且只是三分之一的阅读就收获了这一点点。但也是珍贵的。
写作素材虽然要一点点的积累和整理,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关键的。不要只注重输出了,从它的源头慢慢做起吧。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