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学
内脏从基本结构上可分为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两大类。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消化管是指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分为:
上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下消化道: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其中小肠指: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指: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消化腺分为:
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肝、胰
小消化腺:唇腺、颊腺、舌腺、食管腺、胃腺、肠腺等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摄取食物并进行物理和化学性消化,经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吸取其营养物质,最后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其前壁为上、下唇,侧壁为颊,上壁为腭,下壁为口腔底。口腔向前经口唇围成的口裂通向外界,向后经咽峡与咽相通。
牙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具有咀嚼食物和辅助发音等作用。
人的一生中先后有两组牙发生,第一组称乳牙,第二组称恒牙。乳牙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时开始萌出,到三岁左右长齐,上、下各10个,共20个。6岁左右,乳牙开始脱落,逐渐更换成恒牙,约在14岁左右长齐。智齿约在28岁才开始萌出,也有人终身不长智齿。
咽是消化管上端扩大的部分,是消化管和呼吸管的共同通道。
食管是一前后扁平的肌性管状器官,是消化管各部中最狭窄的部分,长约25cm。上端与咽相接,下端与胃的贲门连接。食管有3处生理性狭窄,分别为食管起始处、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和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三个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胃是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成人胃的容量约1500ml。胃除了有受纳食物和分泌胃液的作用外,还有内分泌功能。
胃的位置常因体型、体位和充盈程度不同而有较大变化。
十二指肠介于胃和空肠之间,长度相当于十二个横指并列的长度而得名。全场约25cm。十二指肠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部分,水平部位于第三腰椎椎体前方。十二指肠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非常重要。在某些情况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引起十二指肠梗阻,临床上称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征。
空肠和回肠上端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端接续盲肠。空肠和回肠一起被肠系膜悬系于腹后壁,合称为系膜小肠。空肠和回肠的形态结构不完全一致,但变化是逐渐发生的,故两者间无明显界限。一般是将系膜小肠的近侧2/5称空肠,远侧3/5称回肠。从组织结构上看,空、回肠都具有消化管典型的四层结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在黏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组织内含有淋巴滤泡。淋巴滤泡分孤立淋巴滤泡和集合淋巴滤泡两种,前者分散存在于空肠和回肠黏膜内,后者多见于回肠下部。集合淋巴滤泡又称Peyer斑,有20-30个,呈长椭圆形,其长轴与肠管的长轴一致,常位于回肠下部对肠系膜缘的肠壁内。肠伤寒的病变发生于集合淋巴滤泡,可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
此外,约2%的成人,在距回肠末端0.3-1m范围内的回肠对系膜上,有长2-5cm的囊状突起,自肠壁向外突出称Meckel憩室,此为胚胎时期卵黄囊管未完全消失所形成的。Meckel憩室易发炎或合并溃疡穿孔,因其位置靠近阑尾,故症状与阑尾炎相似。
大肠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1.5m,全程围绕于空、回肠周围,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部分。大肠的主要功能为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长约6-8cm,其下端为盲端,上续升结肠,左侧于回肠相连接。盲肠位于右髂窝内,其体表投影在腹股沟韧带外侧半的的上方。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少数情况,由于肠管旋转异常,可出现异位盲肠,即可高达髂嵴以上,也可低至骨盆腔内,甚至出现与腹腔左侧。
一般情况下,盲肠属于腹膜内位器官,其各面均有腹膜被覆,因无系膜或仅有短小系膜,故其位置相对固定。少数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升结肠系膜不同程度保留,使升结肠、盲肠具有较大的活动范围,称移动性盲肠。这种情况可导致肠扭转的发生。另外,由于及肠系系膜过长,在盲肠和升结肠后面,形成较深的盲肠后隐窝,小肠易突入,形成盲肠后疝。
回肠末端向盲肠的开口,称回盲口。此处肠壁内的环形肌增厚,并覆以黏膜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在回盲口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
阑尾是从盲肠下端后内侧壁向外延伸的一条细管状器官。其长度因人而异,一般长约5-7cm。先天性阑尾缺如极为罕见。阑尾根部位置较为固定,阑尾尖端为游离盲端,游动性较大,所以阑尾位置不固定,故阑尾发炎时可能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诊断阑尾炎时,右下腹部有一个局限性压痛点,比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置更具有诊断意义。
结肠是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结肠的直径自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这是结肠腔最狭窄的部分。升结肠与降结肠属于腹膜间位器官,无系膜,其后面借结缔组织贴附于腹后壁,因此活动性甚小。横结肠属于腹膜内位器官,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较大,其中间部分可下垂至脐或低于脐面。乙状结肠属于腹膜内位器官,由乙状结肠系膜连于盆腔左后壁。由于系膜在肠管中段幅度较宽,所以乙状结肠中段活动范围较大,常成为乙状结肠扭转的因素之一。乙状结肠也是憩室和肿瘤等疾病的多发部位。
直肠在第三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于肛管。直肠并不直,在矢状面上形成两个明显的弯曲:直肠骶曲和直肠会阴曲。在冠状面上也有三个突向侧方的弯曲,但不恒定。
肛管的上界为直肠穿过盆膈的平面,下界为肛门,长约4cm。肛管被肛门括约肌所包绕,平时处于收缩状态,有控制排便的作用。由于细胞分化来源不同,齿状线以上肛管(内胚层的泄殖腔演化而来)其内表面为黏膜,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癌变时为腺癌;齿状线以下肛管(有外胚层的原肛演化而来)其内表面为皮肤,被覆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癌变时为鳞状细胞癌。由于某种病理原因而形成静脉曲张,向肛管腔内突起形成痔,齿状线以上称为内痔,齿状线以下为外痔,跨越齿状线称为混合痔。由于神经分布不同,内痔不疼,外痔常感疼痛。肛门内括约肌为平滑肌,有协助排便的功能,无肛门括约作用。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受意识支配,有控制排便的作用。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也是最大的消化腺。肝的血液供应十分丰富,故活体肝呈棕红色。肝的质地柔软而脆弱,易受外力冲击而破裂,发生腹腔内大出血。肝的功能极为复杂,它是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器官,不仅参与蛋白质、脂类、糖类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解,而且还参与激素、药物等物质的转化和解毒。肝还具有分泌胆汁,吞噬、防御以及在胚胎时期造血等重要功能。
肝的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当腹上区和右季肋区遭到暴力冲击或者肋骨骨折时,肝可能被损伤而破裂。肝右侧与右肋弓一致,左侧被肋弓所掩盖,7岁以后,在右肋弓下不能触到肝脏,若能触及,则应考虑病理性肝肿大。肝可随膈的活动而上下移动,平静呼吸时,肝的上下移动范围为2-3cm。
肝外胆道系统是指走出肝门之外的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这些胆道和肝内胆道一起,将肝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腔。
胆囊是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囊状器官,呈梨型,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借系膜连于胆囊窝,可以活动。
胆总管由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而成,再与胰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少数情况下,胆总管未与胰管汇合而单独开口于十二指肠腔。
胰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由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组成,胰的外分泌部(胰细胞)分泌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等),有分解和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作用;其内分泌部即胰岛,散在于胰实质内,胰尾部较多,主要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浓度。胰是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横置于第1-2椎体前方,并紧贴于腹后壁的狭长腺体。胰质地柔软,呈灰红色,由于胰腺的位置较深,早期病变时,腹壁体征往往不明显,从而增加诊断困难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