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红楼梦》这部名著似懂非懂,尤其里面的诗、词、赋、文言文句子 ,难以理解;再读、反复地读,渐渐地喜欢上了这部名著。《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开篇从一个远古时候的神话故事开始讲述,讲了两位天神共工和颛顼因打仗把支撑天体的柱子撞断了,天破了一个大洞。于是女娲这位女神就去采集石头,并把采集好的石头进行熬炼煮成岩浆。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12丈,方24丈顽石36501块。不知是何缘由,她只用了36500块,单单剩了一块未用,谁知此石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被弃在此山青埂峰下。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哀。之后由于吸收了日月之精华,历经几世几劫之后,从无想到有想,从无生命到有生命,逐渐修炼成了一个小男孩来到人间,降生于贾家,此男孩降生时因口含宝玉,而此玉上面字迹分明镌刻着“通灵宝玉”四字,因此这个男孩起名为贾宝玉 。
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宝玉),日以甘露浇灌,这珠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我想,其实生活中,就像我们家里养的花草一样,因为我们爱这些花儿,因此每天都会看看这些花草,并悉心呵护,给它按时浇水,松土、施肥。石头记中的神瑛侍者宝玉,因喜爱那株草,也要每天去细心地浇灌绛珠草;那珠草因受到雨露的滋润,越长越好。绛珠草因尚未酬报浇灌之恩,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于是,这株绛珠草随着神瑛使者(宝玉)的降生人间,她也降临到了人间,来到一户姓林的人家中。来报答这块石头的浇灌之恩。那户人家就是巡盐御史林如海家,他的嫡妻贾氏(贾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转眼几载的光阴,贾氏夫人一疾而终。于是林如海送女儿去岳母处(林黛玉的外祖母家)。那株绛珠草想,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以报答当初浇灌之恩。他们初次见面,宝玉第一句话就笑着说道:“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而黛玉一见宝玉,也是大吃一惊,心里想:“好生奇怪,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贾母听了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她?”以为宝玉又在胡说。这是红楼梦第一回至第三回的内容。
作者塑造了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村言),以及一僧一道,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僧,癞头光脚;道,跛足蓬头,疯疯癫癫。还有“太虚幻境”,境幻仙子……太虚幻境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整部作品,在第一回就点出这句话,是《红楼梦》的核心,点睛之笔,富含哲理。告诉人们,这部著作不是写实的,而是虚无缥缈的故事,纯属虚构;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这副对联在书中共出现两次,一次是在“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一次是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的时候。整部作品写了作者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间的辛酸。”因此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