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看你翻的是什么版本。建议初读者先看白文本,看个两三遍,再看批评本,你会有新发现!
白文本可权当了解故事梗概,两遍三遍或以上,才能熟稔于心。而批评本,是前人的细致研读,可谓高屋建瓴,像掌控方向的船舵,又像一只拨开云雾见天明的大手。
本人第一遍看的是白文本,第二遍脂评汇校本,现在看第三遍,繁体竖版的三家评本。才觉得终于看进了一些,而前两遍纯属打草稿式阅读。
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好书值得反复阅读,在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感触。尤其是这样一本名著,值得深入了解。
放心,“时间播撒在哪,收获就在哪”。如果你热爱文学,那这书能陪伴你一生,看多少遍都不会枉费您的时间。
至于欣赏,拿《三家评本:红楼梦》的诗句来说吧,写黛玉:脉脉含情苦未酬,盈盈欲泪揾还流。写迎春:闲谱群芳数开落,此花最不耐东风。写妙玉:本来人较梅花淡,一着东风便染红。
这些妙笔简短有力,令人一见眼前便亮。如果体会不到,可要反思自己对文字的品味是否麻木了。
此外,第三回中写到贾政家里布设,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半旧的弹花椅袱;后又写宝玉出场,更衣后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
这些都在含蓄说明贾府乃富贵已久之家,正处衰落之期。不仔细看,便会当作是平淡无味可厌的啰嗦话了。
重处若轻举,通部书都很妙在和美在委婉含蓄。
第四回中,写到宝钗出场,“若狂风冷雾”,相较贾珠之妻李纨及黛玉出身,薛氏“家世糊涂,根基浅薄,来路突兀”,像手写的书法作品,乃小章法,不及李纨及黛玉,行的是大章法。
一大一小,错落有致,相映成晖,仿佛看到作者在挥墨狂书,就全篇而言,稳中隐有一种才气和豪气。
该回不只交代了宝钗来历,还用极少的相当于留白的笔墨交代了贤孝至极的宝钗为何落选,又为何为贾母及众人所看重,以酿就后来宝、黛之间的悲剧。
作者的手法像书法,像刺绣、剪纸,像舞打京剧,纷繁复杂却又顾此及彼,如抱琴抚弦,且目送飞鸿,满满是古典的中国风元素在穿引。
写到刘姥姥,其在名门望族前滑稽的言行举止,如加细想,便会发现字字是血,可悲可叹。
而心细眼尖者才能发现其中微妙。
如果有闲时,可以拿两版批评本对比着来阅读非常有意思!
相比《红楼梦脂评汇校本》,三家评本更忠于事实,情节更细腻、丰满,也更接近原著。
比如第七十七回,宝玉去看晴雯,晴雯一见是宝玉,三家评本写“忽闻有人唤他,强展双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脂评汇校本写的却是“强展星眸”。
重病之人,哪来的星眸,若要说见到宝玉眼睛会放光,也得有个变化过程。
同一回中,写宝玉见到时日无多的晴雯,“眼中泪直流下来,连自己的身子都不知为何物了。”
宝玉是个情种,对所有女儿都有情,是个至情至性之人。即使不是,见到故人将死之际的痛苦情境也定会流下泪来。这短短一句写得何其真实且耐人寻味。世事变迁,没有经历过生老病死的人恐怕又会将此句平淡看过。
此外,三家评本写晴雯齐根咬断两根葱管般的指甲给宝玉,又硬是强撑着身体与宝玉互换贴身袄。脂评汇校本写的是“铰下”指甲,且省去两人互换贴身袄的详细过程,少了种韵味,没那么细腻、丰满和触动人的心神。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版的前文中有写北静王的,“表表高標,有天际真人之概,嫦娥思嫁之……而黛玉直以臭男人蓄之……王也臭乎,是天下更无不臭者,天下更无不臭者,舍宝玉其谁与?死矣!”
“死矣!”读花人这一为天下臭男人申张抱不平的论赞简直令人喷饭!在不同版本的批评本中,应该也不乏这样幽默的评论,令全文读起来不至于沉闷。而适合初读者的白文本就少了很多这样直白又独到的趣味,大都是要看读者悟性,自行咂摸品味。
此书作者不只通晓男女情爱,家长里短,人情世故,且通晓文章诗词、书法戏曲之能事,还通晓五行八卦、服饰与美食、园林与建筑,等等。不愧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之作。
细究内容虽有不足处,但其实旁征博引,已足够精美绝伦,令人眼花缭乱。故需闲时细品,贪婪或忍心猝读,此书不宜。
2020.8.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