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为什么不想称赞自己的孩子

我为什么不想称赞自己的孩子

作者: Vivi老si | 来源:发表于2018-03-10 17:29 被阅读0次

    在读大学期间,社会心理学课的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老人,他的家门口有一块很大的草坪,这块草地吸引了一群小男孩,他们每天都过来踢足球,而且要踢很久。老人很头疼,因为他想要安静。他想了一个办法,那天男孩们来踢球,老人对他们说,今天你们踢的球实在是太好看了,我给你们每人奖励一瓶可口可乐,小男孩们很开心,踢球还有可乐喝!第二天第三天,接着每一天都有可口可乐。过了一周,老人对男孩说,我最近零花钱不够了,没有可口可乐了,只有矿泉水喝。男孩们有点不高兴了,但也没说什么。又过了一周,男孩们过来要水喝,老人直接说了句没有水喝了,没钱买水,男孩们很生气,这么热的天踢球,竟然没有水喝,不踢了。(老人腹黑地笑了)

    故事些许有点夸张,了解心理学的都知道这说得是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故事。内在动机是当我们做某个事情的时候,我们发自内心地想做某个事情,不需要别人逼迫,也不需要奖励。外在动机是我们做一个事情是因为能够得到别人的奖励(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这两个词很多人都是知道的。过多的奖励会削弱内在动机,而当外在奖励撤出以后,这种行为将不容易再出现。

    当人们做某事的外在动机更强时,会报告出更低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心理学上也有个实验,让两组大学生被试做同样无聊的任务,比如十以内的加减法,一组实验结束后每人给100块,另一组什么也不给,然后让两组报告这个任务是否有趣。结果发现,给了100块钱的这组,觉得任务超级无聊,啥也不给的另外一组反而报告出更高的趣味性。对于第一组,潜台词是:这么无聊的任务,要不是给了我100块,我才不会做呢。第二组的潜台词是:这个任务有点无聊,但也还好啦,要不然我像个傻子一样地在这里做了半天任务干嘛。。。

    毫无疑问,过多的外在奖励会严重削弱我们的内在动机。在养育孩子之前,我已经注意到了,表扬自己的孩子是需要注意方式方法的。最近的很多育儿书,或者文章也会告诉我们,不要过度简单地夸奖自己的孩子,以及在夸奖的时候要注意,要夸奖具体的行动而不是只说“你真棒”,比如“你能把东西分享给别的小朋友,妈妈真高兴”,“你能帮妈妈做家务了,你真是个勤劳懂事的孩子”。要夸努力过程而不是夸结果等等。

    但是即便是我们做到了,这样夸奖就一定很好吗?很多孩子到了一岁多,喜欢戳吸管,喜欢投硬币,喜欢套笔套,当他尝试很多次终于成功了,你是不是要在旁边拍个手,哇哦,宝贝,你自己把吸管插进去了,你做的真努力啊!不知道有没有人这样做过,我觉得其实和夸“你真棒”,其实也差不了多少。。。

    我经常静静地在一旁观察孩子,他一刻不停地在那里忙着,一会儿爬沙发,一会儿玩积木,一会儿撕纸,一会儿翻书。他像个永不停歇的陀螺,不知疲倦,我知道他不只是在游戏,他是在用他的整个生命在探索、学习。孩子,尤其是小宝贝,他们做的每一项活动都不需要你的夸奖,他们是真诚地发自内心的只是想做这个事情而已。他们拉开抽屉,把抽屉里面东西全扔出来,又把东西捡进去,他们区分了什么是里面什么是外面。他们拿起扫把,学着大人的样子扫地,通过模仿大人的行为,体会到对客体的控制力和成就感。最近几年流行一个词叫心流体验(flow),当我们全神贯注的投入工作,经常忘记时间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我们做这些活动的乐趣是来自于活动的过程,而且外在的报酬是极小或不存在的,这种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被积极心理学称作巅峰体验,沉浸在书法绘画瑜伽跑步等等过程当中,很多人都能找到这种感觉。我认为孩子很多时候就是处在这种状态,只不过不幸地很容易被打断了。

    儿子在刚学会走路后不久,抱着球扔到垃圾桶里,他想把球拿出来。但是他个子太小手够不到,如果他弯腰过度很可能会摔倒。他弯腰两次没够到,他有点沮丧,哼哼了几声,又开始第三次尝试,这次他更小心翼翼了,就在他的手摸到球的那一刻,他用尽力气,一下把球抱出来了。他看着我,对我笑了,那笑得样子好像是在说:妈妈,你看我终于拿出来了。我真的由衷地感到喜悦,我觉得这样的喜悦无法用什么称赞去代替。在他完成这个游戏之时,他已经体会到了什么是挫折,什么是努力,什么是成就感。还需要我的称赞做什么?

    当我们得到越多的称赞,我们就越容易会在乎别人的称赞,害怕得不到称赞,我们做一件事情,就会更多地考虑他人的评价,而不是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大多数领导者或者说成功的人或者说幸福的人,具备的一个难得的品质,就是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或决策,努力说服他人相信自己,而不会过于在乎他人的想法或评价。这种品质,正是我所缺乏的,因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曾经一度被各种称赞冲击得迷失了方向。

    在我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中,越来越坚定地感觉到内在动机是多么的重要。是的,我不想称赞我的孩子。将来他长大了,我会让他自己洗脸洗衣服,我不想夸他“哇塞,宝贝你可以自己做这些了,你是个独立的宝宝”;等他再大一些,我会让他承担一定的家务,我不想夸他“宝贝你都可以帮我们做家务了,你真是个懂事的宝宝”。

    正如小巫在译作《无条件养育》中所说,无条件的爱与孩子自身的行为表现无关,惩罚孩子是有条件的爱,而表扬、夸奖和惩罚一样,都是有条件的爱。“因为你的**表现很好,妈妈很开心”,这正是我们将孩子的价值观建立在我们的评价基础上。无条件养育是一种非常激进的观点,我自认为在人类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我们永远离不开社会这个庞大的评价系统。但我仍然需要尽可能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少一些评价,多一些观察,少一些称赞,多一些接纳。

    在正面管教里面,有个概念叫自然结果,就是让孩子自己体会一件事情没做好所带来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整天在孩子身边叨叨叨,比如说吃饭,不吃就挨饿,啥也别说。我觉得自然结果也可以用到积极的事情上,孩子自己会刷牙会洗脸了,这对他来说本身就是个有成就感的事情啊!我觉得很多时候,做一件事情本身就已经能够给孩子带来足够的成长,不需要我们再叨叨什么。

    在《孩子是怎样学习的》,约翰霍特描述了一个16个月的女孩莉萨如何完成一副复杂的拼图,他说他惊讶于这个女孩的专注力,很多4岁的幼儿园的孩子也不会专注这么久。他说,对很多四岁的孩子来说,拼图通常只是一种用来达到一种结果的方式——获取其他人的赞许。对莉萨来说,把图拼好本身就是一个结果。由此看来,大多数幼儿园的教育是相当失败的,孩子过早地被社会化了,过早地失去了童年应有的自由探索和学习。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他就会面临大量的评价和标签,他原本内在动机非常充分的小宇宙将会收到大量外在评价的攻击。但在此之前,我只能尽力保护他的内在动机,在他成长的关键阶段,充分发挥他的潜力,释放和发展出足够强大的内在动机,增加内在动机的免疫力,以帮助他抵御外在奖励的诱惑和侵袭!

    我希望自己能放松下来,当孩子受挫了,不去干涉,让他体会遭遇到挫折是什么感觉;当他们犯错了,不去纠正,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当孩子做好了,不去夸奖,让他自己享受其中的喜悦!我终于能体会,做一个妈妈,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活好自己的每一天,为孩子创造一个能够让他充分发挥潜能和学习的自由而又丰富的环境,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每一个行为上。如果你想让孩子爱上阅读,不是用表扬他增加他的行为,而是你自己先爱上阅读;如果你想让孩子做个勤劳的人,不是靠夸赞他的某一个行为让他勤劳,而是首先你自己就不能是个懒惰的人。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我最喜欢的一段话,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里面的一段话:“父母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不要认为,只有当和孩子谈话时,或教导他,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在教育他。父母生活的每一时刻,都应该在教育孩子。你怎样穿衣服,你怎样与别人交谈和你怎样谈论别人,你怎样高兴和忧愁,你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具有重要意义,孩子能发现并感觉到语调中的细微变化;父母思想上的所有转变,都会通过无形的途径传达给孩子。如果一个父亲很粗暴,爱吹牛,或者酗酒,侮辱母亲,那就不必在考虑教育问题了。” 这是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它时时刻刻都装在我的脑海里,提醒我首要的是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为什么不想称赞自己的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vdb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