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701966/db0ef9b6c0bd79f5.jpg)
有记者问余华:懂y辉和于闽鸿分手你有什么看法?
余华巧妙地避开记者的问题,没有正面回答。平静地扫了记者一眼说:若懂与辉是个自我消耗的人,他不可能在年轻时胜任教研主任,不可能带出清北顶尖学子。更不可能仅凭一块白板和兵马俑一般的形象就一鸣惊人。我们无需过多猜测他人的私事。
记者继续追问:那么他们俩有可能成为竞争对手吗?
余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记者:你可能需要咨询一下心理专家,你的所有问题都似乎源于内心的消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记者疑惑,为什么呢?
余华解释说,精神的内耗归根结底是内心的戏码太多,话未出口,心中已预言千百种结局。身未动,心中已越过万重山,事未成就,已为假想的困难忧虑,事情结束后,脑海里仍反复播放过往。
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这样的内耗,这是正常现象,但及时调整,走出内耗才是关键。
记者追问,那我该怎么办?我好像就是这样的状态。
余华微笑道,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人格特质被称为内耗型人格。这种人常常无端地陷入悲观情绪,即使一天无所事事,也会感到身心俱疲,他们容易胡思乱想,过度猜测他人话语,内心纠结自我否定疲惫颓废,甚至影响身体健康出现如失眠焦虑等问题。
你是在说懂与辉?他经常失眠。
他的失眠是因为书读得太多,可别乱给人家贴标签。
记者脱口而出,我知道你偏心谁了。
余华回应:你仔细想想,每次滔滔不绝之后,你是否常常感到后悔?
记者无言以对。
余华继续说,你这完全符合内耗型人格特点,敏感,喜欢琢磨他人的话,一件事过去很久,还在回想当时的一言一行,内心戏丰富,爱幻想,追求完美,却又三分钟热度,随后便陷入焦虑。
你可能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最向往的方向,自我否定,不自觉地陷入抑郁,习惯性地与自己斗争,这种精神内耗,比身体上的疲惫更可怕。
记者恳求停战,他说再聊下去,自己得病就麻烦了。
两个人大笑。
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被纷繁复杂纷至沓来的信息所牵绊,不知不觉中,时间和精力被悄然消耗,学会对无意义信息设限,重获对时间的自主,显得尤为重要。
个人尤为警惕的,莫过于内心的无谓消耗,如对他人的一言一语过度揣摩和过度解读,这种精神的磨损,比身体疲惫更加难以让人承受。
古人云,至诚可胜至伪,懂与辉做到了这一点。他对别人的质疑问难从无微词,他真诚做事,只筛选,不纠缠。
面对网络口水,他说过一句很有趣的话:
将军赶路,不追野兔。
认准自己的目标,认真做事,不管流言蜚语还是歌颂赞美,都是过眼烟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