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汪宇萌的《送给正在为自己学习的你》,字数很多,昨天睡觉前看了一大半,前半部分有古典老师的案例,刚好家里有个青春期我行我素的初一生,我很好奇老师会怎样说服这个有主见的高中生,他的立论好熟悉,感觉自己也想过这样教育自己家的小朋友,但是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这就是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没有将头脑里的各种想法分类储存,导致要调用的时候,各种混乱,只能想到什么说什么。
说实话,很羡慕这些在人生重要节点有人答疑解惑的学生。当年的自己压根不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对待问题根本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一遇到困难就习惯性退缩,包括做题不会就放空,懒得计算就用计算器,懒得背单词导致现在连基本的英文对话都不敢开口说。这也直接导致我最后考上了一个大专院校,离本三还差16分,没能考上本科,这已经成为我这辈子最大的一个遗憾。
当年的懵懵懂懂,少不经事,只顾玩乐,什么都只想挑最不费力的方法做,挑不费脑子的方法做,这也直接导致我现在做什么都费劲,因为没有及早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当时更没有想过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一切都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想象,未来生活只是建立在没有基础的东西(学习能力,情商等等)之上,没有稳固的东西作为基石,这也注定我的未来生活势必倒塌。果然毕业后的日子过得举步维艰,物质类的东西没有实力取得,精神上的匮乏和不确定更让我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并且从不从自身找原因,只顾自怜自艾。
毕业后才知道那一纸文凭,一纸证书多么重要。
如何挑选大学,我是比较无感。根据我当时的状态,只想离家近的,太依赖家庭,也成为我的最大弊病,或许最近因为我思想的崛起,想通了很多以前想不明白的事,并且逐步深入事情本质,所以我更痛恨母亲以前对我的宠溺,导致我性格的偏差,而且他们压根不懂疏导我的情绪,导致我的坏情绪一天天积压,没有出口发泄,现在直接发泄在他们身上,因为觉得我的悲惨前途和生活,都是他们的错,他们就应该为此付出代价,尤其这么多年了,还死不悔改。
从兴趣出发这一小节,我是比较有感的,正因为我以前就是个以“好奇害死猫”为口头禅的人,直到那天小朋友也讲了这一句话,我突然明白又一个轮回了,不过那天我也想到了,这句话5个字都认识,都会念,可是能解释的出来吗?为什么会有这句话?谁说的?当时的情境又是如何?真的是要让大家都不能有好奇心吗?
我觉得不可能。自从生了两个小孩,我就一直在想着如何可以更好的教育小孩,育儿书也是看了不少。小孩多有好奇心啊,他们看到什么新鲜事物,都想摸一摸,瞧一瞧,甚至都想尝一尝,他们对万物都抱有最大的好奇。后来的成长过程发生了什么,导致他们慢慢丧失了好奇心,大人的责骂和没有耐心或许算首位吧。
大人对于什么能动,什么不能动有严格的界限,可是小孩子并不懂这些界限,大人想当然的认为小孩也应该知道,其实让小孩子自己去试试才印象深刻,每次还没等小孩子试过,大人就迫不及待的制止了,一点尝试的机会都不给。直接扼杀了小孩子的好奇心。
至于为什么上大学?大学里来自各个地方的人,参加各种社团和活动,结交各类朋友,这些表象的好处。实质是大学更有利于思维的开拓,组建自己的人脉圈,寻找志同道合的人。1、能考上大学,而且是不错的大学,证明学习能力不差,起码智商不低。2、一纸文凭就是对自己努力读书,拼搏奋进最好的证明,可以极大提高自己的自信心。3、文凭也是工作的基础,不得不说,现在很多工作基本都要本科起跳的。4、有时文凭决定了你结交的朋友圈,包括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
EAT调整情绪法我暂时还没试过,但是看着应该有效,万变不离其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