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素老师的语文教育叙事
喜欢的图虽然已经到了我该寝的时候,但是一日之事尚未完成,怎可就寝?
忙是真的忙。早上7:10-9:30都在雷丁班早读加上课,课间都没敢回办公室,赶着把课时作业批完了。9:30-10:10排练话剧,排练完批学森的课时作业,批完正好学森班上课。上完课吃完饭取个快递继续排练,批改早读课默写,备课。晚上继续排练,排练完了去雷丁班批改订正加个别辅导,回到办公室正准备写教学叙事,才发现忘记了早就约定的北大教育叙事网络访谈,着急忙慌进会议室,还好没耽误太多,一个访谈直接倒晚课结束。
这大概就是我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回到家也只不过继续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事情罢了。
苏轼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样的“闲”究竟又作何解?
关于张怀民寝没寝,网络上是有一个段子的,苏轼因观月色之美想到了张怀民,于是叫醒了已经睡着的张怀民,和张怀民一起赏月,然后文章中轻描淡写地说“怀民亦未寝”,怀民就成了那个苏轼的大冤种朋友。
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几个问题?第一,如果把这篇文章中张怀民的戏份全部删掉,只剩下苏轼一个人赏月如何?
学生一改编,立刻发现如果没有了张怀民苏轼就太孤独了。苏轼需要张怀民。确实,苏轼是一个特别有分享欲的人,他也喜欢和知音朋友在一起,没有了张怀民,那黄州那晚的月色就少了三分温柔。
第二个问题,怀民寝未寝,要从哪些角度去考虑?学生了解到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当时都是被贬谪到黄州,但他生性开朗,虽担任一个小主簿,但并不以为意,寄情山水。由此可见,怀民的性格在当时灯油挺贵的生活状态下不会太晚睡觉,至于苏轼为啥说他没睡,大概只是想要表示张怀民和他心有灵犀吧!
第三个问题,怀民的“闲”和苏轼是否一样?大体是相同的,一层是被贬谪之后无事可做的愁闷,但恐怕他想得没有苏轼那么多,另外一层则是懂得欣赏美的高雅志趣,以及和苏轼一样的乐观豁达。
那一夜,幸亏有了“未寝”的张怀民,苏轼眼中的月色才会如此温柔。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并非苏轼的常识错误,而是他的眼中心里都是竹柏,当然认为竹柏到处都是,他的心里怀民“未寝”,那么“寝”了的怀民也会醒来陪苏轼一起赏月的。
今天的语文课,学生直呼实在好玩有趣,我也觉得很有趣。因为苏轼如此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