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国宝大熊猫》
课程目标:学生应学会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并筛选整合资料。
关于“大熊猫”提出疑问——表格示范问题+答案——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归纳整理学生信息表——理解大熊猫被称为“国宝”——分析范文。
文言文课例《司马光》
课程目标:读懂故事、会讲具体生动的故事)
1学生试讲司马光故事;区分文言文、白话文;
2白话文词条:首先“白话文字卡词条”根据文言文内容排序;其次根据“群儿、一儿、司马光”各自反应排序词条;最后文白对照,调整词卡,注重事情发展的顺序性。
3分析司马光冷静、动脑筋的品质;
4读并尝试背诵;
5老师具体生动地讲故事(精彩处故事戛然而止),让学生分析如何把故事讲好,教会学生“讲故事的语气、表情”。请同学续讲后半段故事,请两位同学上台讲完整故事。本科讲故事的顺序:学生根据经验讲故事----读懂读通的基础上讲故事----学着把故事讲好。
6“群儿归”的反应。(惊讶、崇拜)
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要求:
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再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有思想地教。明白想教什么)
2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对集中,因而学生学的相对透彻。(王荣生:《语文课程理论基础》第2版)(有收获地学)
《司马光》常规的教法:
《司马光》教学目标:
《司马光》案例教法:
儿童有儿童的样子: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顺序,我们就会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特有的想法、看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那你是最愚蠢的事。——卢梭《爱弥儿》
小学阅读教学理应聚焦学生的“学”:
语文课学的有效性最终体现为绝对有效性。
于漪:老师要从习惯的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充分想学什么,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碰到哪些障碍,怎么解决。
王尚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就是“让”学生“学”语文。
我们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
语文教学中缺少儿童的四个“忽视”:
1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2接受学习多,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
3课文读的多,忽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积累。
4作业,考试追求标准化,忽视学生的主体体验和个性思维。
3.聚焦学生的“学”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在教师的组织与发动下开展的,因此,通过观察收集学生学习的证据,可以对老师的交加以审议。
(美)刘易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课堂中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观察的重要性,说“这是一堂好课,学生没有收获”,就等于说“手术是成功的,但病人却死了。”
基于“学”的儿童语文的四个维度:
有趣——外显特征(上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听课不累,要学生学习起点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用——价值追求(听说读写能力,阅读和表达能力。教学方法要简便,易于操作,面向全体学生。)
有情——人文情怀(热爱语文)
有法——有路可循
第一:“从学出发”儿童语文课堂的实践:
教师解读文本最好经历“教师——学生”的角色转换,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哪些地方是他们自己可以读懂的?估计他们会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误读吗?…….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需要深入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他们向前。小学语文需要一定的深度和厚度,但不能超越儿童的认知水平。
第二、从学生发展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三不教”:
1学生已经懂得不教;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不教。
语文“三教”:教发现、教方法、教能力
第三、根据学生的学确定教学目标:集中、明确、贴切。
第四、基于“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从僵化走向开放:挖掘语言因素、崇尚语言运用,落实语言表达。
第五,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阅读中体验,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升华。)。
第六、用宽容的态度评价学生(循循善诱,引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