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往今来,无论是儒家文人,还是佛家高僧、道家羽士,都把“静”视为修身养性的必经大道,都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坐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
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味人生?
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
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
无非“静”字。

茶人在行茶事时,无不努力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
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心田和肺腑时,茶人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其精神也在虚静中得以净化升华,并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品茶过程中,静与美相得益彰。
由于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彻,体道入微。由此可见“欲达悟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佛教中的“戒、定、慧”三学,以及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无一不是以静为基础的。
佛教禅宗便是从入定之“静”中创立出来的。静坐涤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

《巢林笔谈·续编·静领得趣》中有云:“炉香烟袅,引人神思欲远,趣从静领,自异粗浮。品茶亦然。”
品茶又须有闲。闲则静,静则定。对清茗而遐思,啜茶汁而神清,自然可于心底生出一种悠然自乐之情。
恰如宋人释德洪《山居》诗中所云:“深谷清泉白石,空斋棐几明窗,饭罢一瓯春露,梦成风雨翻江。”
置身于静室或幽篁之中,配以古朴茶灶茶具,将世间烦恼,统统放下。笑看天下,就会觉得天蓝海碧,山清水秀;个个慈眉善目,人人法喜充满。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喝茶,喝的就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明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