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为你担心,所以我.....
“唉......”昨晚听着先生半靠在床上捂着左胸发出痛苦的呻吟声,我心里不禁越发着急。
“咱们明天去医院吧!”我第八次提议到。
“不行,我怕咱爸妈知道了,担心啊!”他摇摇头。
前天,先生在公司加班,在对设备运行进行勘查过程中,不小心被一硬物撞击到胸部,一直疼痛难忍。
我第八次忐忑的把他的上衣扒拉开,左胸的皮肤既无红肿,又无淤青,更谈不上外伤,可越是这样,我对那个疼痛感越是惴惴不安。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在村子里知道有个妖怪,你虽然从来没见过但却让你惶惶不可终日,因为你会不断的想像它到底长什么样的?
可能三头六臂,可能像人头蛇身,…….有什么样的魔法?它可能会喷火,可能你看它多长时间就会变成石头…….总之因为你与它素未谋面,反而会让你越来越害怕得要死。
如果终于有一天,你看到它是三头六臂,它会喷火,好…好....了,于是你查魔法书去找方法,线索,发现有种方法可以很快就砍掉或困住它的方法,然后跟它进行作战,虽然最后到处是伤或者你也可能死了,但却开森到爆,或者有种找到勇气死了也值得的感觉并为此感到幸福。
所以,我几次提议让他去医院检查,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都借口一来工作太忙,二来怕父母担心而拒绝了,我知道后者才是重点。
公婆退休后,一直以我们的生活为轴心——我们吃得好不好,工作好不好,孙辈的学习好不好.......。似乎我们的存在就是他们存在的目标。
只要他们一嗅到“不好”的气息,随之而来的长吁短叹,家里很容易变成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特别是婆婆:“唉哟,我的血压啊,又升高了。你们好了,我就没事了。”然后拿出个欧姆龙血压仪一量,数值果真大得骇人。怎么劝说,人家都一句话:“我也知道担心没用,可是我也控制不了自己啊,除非.......”。
我的老师周梵在她那篇名为《他欺骗过我,我不知道还要怎么相信他》文章中这样写道:“如果你没有力量接纳你身边人呈现他们真实的样子,他们的真实会让你不舒服,那么在你们关系的发展中,必然会产生谎言和欺瞒。”
为了避免老人的各种担心,我们也不由自主的开始善意的谎言,我们工作棒棒,吃嘛嘛香.......。
一次家里锅坏了,我兴冲冲的去买个品牌锅189元,回到家,婆婆来了句:“39元吧,过日子买东西货比三家,不然钱很容易没了。”我当时傻了,木木的点头。
结果她老人家也点点头:“不错,赶明儿,再去买一个,放家里存着,这东西属易耗品,物价涨得这么厉害,以后可能买不着啦......”你们可以想像当年我那个满头黑线的表情吗?
说了一个谎言,可能就得用十个谎言去圆它。
早期曾看过一个电影《东京奏鸣曲》,剧中的父亲中年失业,但怕家人担心同时也维护身为父亲的尊严,剧中的爸爸每天穿着西装出门,假装上班,实则到处找工作,到了下班的点,才又提着公文包回家。
比撒谎更可怕的是对方习惯了你撒谎的内容:你善解人意,你能干有力,你事事如意.......。然后你就自动进入为了这个谎言而咬牙努力,而忽略了你自己真正的需要,自然也就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生活在被塑料裹着的壳里,外面光鲜,毫无破绽,但无法透气。
2、因为我担心,所以她.......
“你们老师说这次月考很重要......”当我口不择言,絮絮叨叨,苦口婆心时倾倒在孩子身上时,孩子眼眶里一片晶莹,她咬着下唇,紧握小手,强忍眼泪,用杀手般眼光冷冷剜向我:“出去,请你出去!现在!”
“真庆幸,我不是智障,不然早被你搞死了!”孩子小文恶恨恨的梗着脖子,让我不寒而栗。
我在做什么?
当我孕育这样一个生命时,只希望她能健健康康的出生,当她来到世上,我谛视着她花朵般的脸蛋,满腔的骨肉之爱无以表达,而激动地泪如雨下。
可是随着她的成长,我们开始制造了各种担心,她不吃饭,担心身体不好,于是温柔相劝:再吃一口,再吃最后一口;她出去玩儿,担心被磕着、碰着,于是千叮万嘱;她在家看电视,担心会上瘾,于是各种限制......。
现在因为学习上的事情,我又担心她的成绩会影响将来的升学,担心她的未来。
我在说什么?
即使在打着各种“为你好”的名义说得都是真理,著名作家周国平也曾一针见血的指出:“真理重复十遍就肯定成为废话。”
似乎亲人之间总是站在对方的位置互相操心,却忘记回归自己的位置,并去思考自己真正要做些什么。
当女儿在生活、学习出现困难时,她不着急吗?不想改变吗?........我的指责有意义吗?没有,那为什么还要去做呢?
因为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担心,我对她遇到的学习障碍演绎了各种担心,生怕她绕不过去,被千军万马跨升学独木桥的洪流冲翻倒地。
其实我在替她担心的同时,她也会感到一份自责,她在原本努力解决自己问题的基础上,把我的担心自动附加在身上。双倍的问题让她更沉重,更无力,更愤怒......,她不发火才怪呢?
我在担心什么?
似乎不光是我,作为父母,我们总有很多恐惧和担心,生怕孩子有什么问题。你怕什么就会发生什么,你不喜欢什么,它就会来什么,因为这就是吸引力法则。
当所有担心的东西都是以“如果”、“万一”.......开头的,目的是为了防患于未然,结果却是错失了当下,矛盾冲突连连。
3、你到底在为谁担心?
在医院里,看到不少家长心疼自己孩子扎针打点滴,巴不得替孩子挨针,我想如果可以,我们甚至愿意拿自己性命换取孩子的健康。但平时呢,孩子淘气了,闯祸了,有情绪了,我们是怎么做的?
“居安思危”、“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似乎我们一直都得认真而又小心翼翼的活着,生怕出了漏子,各种担心也无时无刻如影随行。
我的担心,仅仅是因为孩子的表现吗?
是不是孩子达到我所有的要求和标准,她就一定能前途无量?未见得。
一来这里面有太大的主观性,我可能需要去证明自己这个正确的机率有多大,而前提就是我对自己生活的把控感有多大。
二来我不是神,而这一点根本不需要证明。
担心是一种情绪,当我把担心这个情绪悬挂起来时,我发现这个情绪是多次打包的,我的学习好像不够精进?工作上的变化,我能更好的胜任吗?我的回答能让学员满意吗?........。
原来,我对自己有着太多的焦虑和担心,所以把它投射到孩子身上,所以我对她的将来就会有焦虑,于是对孩子有很多要求,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我就会失望。
这给了我很大警觉,当我越对孩子看不顺眼,越挑剔时,归根结底对自己未来没有规划,我在把期望都转移到孩子身上,不负责任的让孩子背上我的期望,我的担心,包括我对自己的失望。
当我不断觉察担心这种情绪的来源时,我发现根源不在于孩子或者任何人身上,它早已积累了很多别的地方来的情绪——
对先生胸痛的担心、追肥皂剧的自责、对老人叨唠的不耐烦......,像一个不断被气填充的气球不断膨胀,一直等待释放,不然就会炸掉。
为什么会这样?
好像我们的父母或祖父母这一辈,根本没有关于情绪的教育,他们常常会把情绪推到别人身上,在我的时候,我就经常听到妈妈说:“你这样做,让我很不高兴”、“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
一次我在公园看到一小孩子摔倒了,结果爷爷奶奶扶起孩子后,只拿脚跺地:“都怪这个臭地!把我们家宝给弄疼了。”老人把对孩子受伤的心疼,没有看好孩子的愧疚,害怕子女埋怨的担心统统都指向无法声辩的大地。
似乎中国人或种族文化对情绪也是非常压抑的,我们来自于工作和生活不开心的事,都不能随心所欲的哭或者释放的。
常见的情形就是把没办法发作的情绪都被打包带回家,情绪的特点会找到最安全的对象去暴发,谁是最安全的?无疑孩子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弱小和最安全的。
因为孩子是我们打也打不走的安全对象,越幼小的孩子越视父母为天。所以我们把气撒在孩子在身上。
看到孩子在看电视、打网游、弄脏地板,你可能会生3分的气,但可能你因为你白天上班挨了BOSS的批评,情绪本身就不好。你就可能会生8分的气,“你这个小兔崽子!我在外面累死累活!你还不争气!.......。”
而这凭空多出来的5分都是叠加上来。所以我们随时要保持觉察自己小剂量的情绪。
如果它没有被看到、转化掉,你得事先给自己一个急救包,告诉自己: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跟对面那个人没有关系,而你现在可能变魔鬼了,小心啊!先一边呆着凉快去!。
今天,我在公汽上听到一个妈妈和孩子的对话:
“到了东湖,别乱跑!”
“被坏人抓去了,你就完了。”
“呃,那会来找我吗?”
“找不着了,坏人就把你带到大山去了!”
“啊!”
“他们把你砍手砍脚,怎么认得出来你”
........
孩子一片静默,孩子被吓得惨白脸映着妈妈得意的笑容。
妈妈担心孩子的安全心问题,所以选择了束缚孩子行为的办法。但是她不明白这种陌生人会砍手跺脚的恐怖画面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多大的阴影,因为孩子的这份相信就可能会影响她与外在人、事、物的链接力,信任度,自信心......。
很多人往往习惯把情绪归因于外在,因为别人说了什么话或做了什么事让我不爽了。所以解决情绪也是多从外因入手,其实这些情绪跟我们遇到的问题没有多大关系,有关系也是因为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引起的,简而言之就是它跟我们本身的思想有关。
正如著名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所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我在想知道这一点的好处是什么呢?当然,不是用来谴责我们自己有担心,有恐惧,有愤怒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想法、行为,而是我们要去面对它,转化它。
4、担心的小妖来了,怎么办?
“担心是最大的诅咒”可是这句话并不能有效的阻止我们担心。
“我怎么就不能够更成熟一点呢?”、“你怎么就不能让我安心点呢?”.......我最近有好多的学员在进行学习成长以后,很容易对自己和他人产生评判,反过来觉得自己不好,其他人也不好。
其实我们不管是学习心理学,还是身心灵成长,还是宗教信仰......都是以理解自己为起点的。
我们需要真正去理解自己,我们才有力量做出出改变,所以不妨暂时把我们的期待、担心、目标放在一个篮子,抱着一个观察,带着一份好奇,去看到:“哦,原来我的内心世界是这样的复杂,奇妙,像一个迷宫一样。”、“我老这么拧巴,是因为有太多的声音在拉扯,冲撞。”
我是我内在世界的主人,是因为我拥有我的思想和情绪,但那个不是我,就像我的老师周梵曾跟我们开玩笑:“情绪有时候就像一个蛋,你有个蛋,但你不是那个蛋。”
我埋怨先生害怕父母担心而不去医院时,其实也何尝不是因为担心先生的身体的治疗被延误。
先生之所以选择让我了解真相,一方面是因为我比老人家们更有承载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也被自己担心的情绪笼罩着,需要释放。
拜伦.凯蒂说:“这个世界上的事,分为三种,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那么我首先得处理自己担心,于是我放下:“你应该诚实,应该拿出勇气去面对!”等等道德鞭策。
我很诚恳的向他表达了我的担心,并提出我陪他去看病,同时也承诺暂时不告诉公婆,先生终于点点头。
“你出去!你有愧疚,那是你的事!反正今天我是不原谅你的。”当我坦承的向孩子道歉,检讨自己不稳定才导致对她过多担心,13岁的小文并不领情,她理直气壮把我拒之门外。
我灰溜溜地从她房间走出来,开始跟自己的愧疚感好好呆在一起。
“未见异常”,一张详细地CT报告单上,我却好像只看见了这四个字,“软组织挫伤,注意休息,内服外敷.....”看着医生的病历诊断和报告单,先生松了口气:“这样回去,就可以轻松地告诉他们实情了。”
果然对于这样一个结果,家里也是皆大欢喜,同时他们也有短暂的沉默,是不是对于自己真实接纳度在进行反思,我无从所知。
“老妈,我这次数学进步了,英语+数学+政治一共有.....”孩子的手指迫不及待在计算器上加分,我的鼻子禁不住一酸,其实孩子面临的学习压力更大。
“我有希望,我的总分排名提前了......”孩子热烈拥抱着我,摇来晃去。再次映照出我对真实接受力量需要继续努力的事实。
没有一个小孩子不希望自己好的,就像你不会去问一个农民伯伯:“为什么把种子埋在土里,你怎么知道这颗种子是向上长的?”因为生命本就是如此。
温尼科特曾说过亲子关系中,作为父母有三重关,第一重:早期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第二重:自我关系,第三重才是此情境中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现在,回过头来看,再看我对孩子的担心,除了源于我对自己成长不确定的焦虑,也延续了父母在早期对我学习的担心,那个情绪就好像DNA基因被印在身体里。
每当我们有情绪时,身体就在分泌各种激素,大脑也在分泌化学物质,而这些物质渗入到细胞膜时,细胞就有了这种情绪的记忆和饥渴,而形成了我们的情绪按钮,如果我们没有觉知,我们就会很容易被启动。
我担心我自己,同时我也担心你担心我,这样我就会感觉更沉重,更累了。
想像一个行人背着一个重担的人本来举步维艰了,再把你的重担接过去,TA的脚更是灌了铅,再也迈不出步了,最后,TA就要倒下了。
你越是想表现的完美,就容易产生对不完美的担心,也就越容易产生不完美的落差感。幸福亦是如此。
漫画大家宫崎峻说,这个世界没有偶然的事,所有的发生都是必然的。
那么担心也是,不管是源于自我保护机制还是源于安全感不足,还是杞人忧天,都要回到当下怎么去做,都意味着你自己要更精进的学习,更多的自我成长,才能给到孩子以及他人更多的成长空间。
担心身体健康就去看医生,注意饮食,运动锻炼,跟身体链接,最好多来我们静休中心做能量疗愈。
担心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去觉察是不是那些题目你也不会做?去陪伴他一题一题攻克难关,而不是一句:“学习是你自己的事!”而把自己的担心转嫁掉。
.....
虽然说我们注意力在哪里,生命力就在哪里。但我们真的没有办法阻止别人的担心,这关乎一个人的力量感。
而真正的力量感是须自己生发而来,没有人能代劳。如果你真的想像解决掉别人的担心,那么首先转化掉自己的担心,不然,别人再把你的担心背在身上,就更难前行了。
放下对孩子、伴侣、好友、同事的担心,这可能是对他们最好的支持,在这个功课里意味着我要放下对身边最重要人的担心。
而那位最重要的人,正是我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