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反刍即反刍思维(Rumination),是在个体遭遇压力事件或负性生活事件,如考试失利、人际交往受挫等事件之后,反复思考消极事件和消极情绪的影响、原因、结果的思维方式。
“要是/如果当时我xxx就好了”这是思维反刍者最常有的一句心理写照,相关研究显示,反刍思维会加重或延长抑郁症状 ,并与焦虑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因为思维反刍往往会促使个体过度思考、穷思竭虑,并在后悔、愤怒、焦虑、歇斯底里等情绪间反复拉扯,最终将自身孤立于负面情绪中难以自拔。
“为什么思维反刍令我越来越痛苦,我却停不下来?”
解决思维反刍的关键在于改变以下这种错误的自我认知:即消极反思是有助于解决问题和改善不良情绪的。往往,反刍者因为缺乏控制感,而选择在遭遇压力事件时采用这种近乎强迫的思考形式来安抚自己内心的焦虑。但事实恰恰相反,过度的思考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阻碍真正建设性的积极行为。
因此,要在反刍发生的第一时间从内心意识到并承认这一事实——过度思考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过度思考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过度思考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
如何停止反刍思维?
1.拒绝完美主义
反刍者所耿耿于怀的负性生活事件往往源自于对于不现实目标的追求。在现实环境中,个体因缺乏对现状客观的认知,认为自己“本应该/本能够”做得更好,继而批判自身、穷思竭虑。
因此,在对于已发生的事思维反刍时,用这种思路去矫正自己不客观的完美主义标准:当时在做出某个行为/决定时,能掌握的信息与机遇是固定的,在事件真正发生前永远不可能达成百分之一百的信息对称。所以,哪怕真的再重来,也会做出同样的决策。真正建设性的行为是从不完美中为以后提取有用的经验与积累,而不是对于既成事实穷思竭虑。
2.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当你在工作学习的间隙,意识到反刍思维又一次出现了,那么,请顺其自然,允许该压力事件/负性事件存在,而不去进一步思考它。想像此时面前有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而负面事件就如溪水一般,任其存在、流淌,而不去过多干涉、思考。顺其自然,仅仅关心当下的事。
3.不要孤立自己
要记住,痛苦并没有将你与他人隔绝开来。不要因负面情绪的存在而藏匿真实的自己,与他人适当地交谈、调侃、倾诉都有益于自己跳出当前的牛角尖。并不一定非要与他人谈论自己的负面情绪,哪怕是聊聊天气、美食这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也大有裨益。
所有的方法论都重在实践与行动。
参考文献:
[1]郭素然,伍新春.反刍思维:理论解释、产生机制与测量工具[J].中国特殊教育,2011(03):89-93.
[2]王雨吟,林锦婵,潘俊豪.个体认知-抑郁模型:自我怜悯、完美主义、反刍思维和抑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01):120-123+128.
[3]郭素然,伍新春.反刍思维与心理健康(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04):314-3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