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我最爱的电影之一《降临》

作者: Viola666 | 来源:发表于2023-12-31 14:56 被阅读0次

    几年前我去电影院看了《降临》,这并不是一部硬科幻,并没有过多涉及到学术概念,它更接近哲学的思考。我刷了两次,一次是电影,一次是小说,居然给我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一刷电影

    电影中,随着路易斯(女主)对七文的学习,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渐渐能够预知未来。而最打动我的点在于,当路易斯知道她将会有个24岁死于疾病的女儿,在面对未来孩子父亲的告白时,依旧接受了他,接受孩子的降临。当你知道自己会有一个消极的未来时,你会规避吗?路易斯并没有选择规避,她知道未来难以改变,女儿可能真的会在24岁就死去,但是她还是愿意去生下女儿,想要和她的小天使女儿共度短暂的时光,虽然这份爱伴随着失去的痛苦,但是并不能抹去爱的痕迹。与此对比的是她的丈夫,当路易斯告诉他女儿将死这个消息时(女儿小的时候才告诉丈夫这个预言),便开始疏远女儿,可能他觉得既然早就知道女儿会死,为什么要生下她。爱的付出将得不到任何回报,只能带来悔恨和痛苦,因此想抹杀掉爱的存在。

    逃避痛苦是人类的天性,而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像他的丈夫一样,不愿意拥有痛苦的经历。但其实痛苦和爱一样,是深沉而热烈的情感,让你痛苦的必定是某种非常重要的东西,你在逃避痛苦的同时,你也失去了那样东西。

    二刷小说

    看了电影之后,我心里还是有很大疑问的:为什么知道了未来却不去阻止悲剧发生,从小就对女儿的身体更精心的照料?如果能阻止女儿的死不是更好嘛!于是我又去看了小说,才发现,小说中女儿是死于攀岩时的意外事故的。我的理解是:死于疾病比死于意外更难规避,电影为了避免观众产生改变未来的想法,对于女儿死因做了改编,让女主难以改变女儿的未来,从而引出电影的主旨。

    和电影不同的是,小说把这种独特的时空观清楚的解释了一遍,从根源上否认“未来能被改变”这个论断!下面附上小说中的时空观描述作为参考(原文):

    关于这个问题,我喜欢把它跟一个寓言联系在一起。这个寓言说的是一个人站在岁月之书前,这本书按时间先后记载了过去与未来的一切事件。她发现有一段写着她在翻阅岁月之书,她跳到下一段,这段文字详细叙述了她这一天余下的时间会做什么,她会再一匹名叫五月魔鬼的赛马上下一百美元的赌注,然后赢回二十倍。悖论于是产生。按照定义,岁月之书永远是对的;另一方面,不管这部书里她会做什么,她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作出其他举动。

    这个悖论在小说中正式被提出。

    七肢桶无法既不是怎么想就怎么做,也不是毫无能动性的机器人。七肢桶意识模式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他们的行动与未来事件相合,而且在于他们的动机与未来事件的目的相统一。它们行动,使既定的未来成为现实,也使事件有了先后顺序。

    这是说七肢桶就像光一样,一开始就知道它的终点在何处并且找到了时间最短的路径,预先知道了未来,而之后的行为只是一步步去实现而已,就像是已知剧本的演员在演戏。

    我真希望自己能够更多地体验七肢桶的世界观,以他们的方式感知世界。如果真是那样,我可能会像它们一样,觉得每个事件都有其必然性,并且全身心融入,彻底理解这些必然性。它们一定是这样的。相反,我的一生都将浅尝辄止,跟随大小事件随波逐流,为这些事情所裹胁。这是无可避免的。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循路而前,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我的未来,它究竟是最小化,还是最大化?

    从这里可以看出,小说中阐述的是一种非常宿命论的时空观,每件事情都有其必然性,简直已经拔高到了宗教信仰的领域。你所经历的事情、产生的所有的感受都是你的必修课,你无需改变,因为这是你生命的最优解(最大化或者最小化),既然如此,按部就班地生活下去就可以了。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好与坏,人生的终点就是死亡,大家都一样,何必要去追求圆满、逃避不幸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部我最爱的电影之一《降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vly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