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日啖荔枝三百颗

日啖荔枝三百颗

作者: 佰稼 | 来源:发表于2023-05-21 21:26 被阅读0次

    6月是水果最丰盛的季节。各类飘香四溢的水果令人垂涎三尺。而我喜欢的水果之一是荔枝。

    最早记载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取自割去枝丫之意。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变短。

    白居易在《荔枝图序》描写荔枝,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提起荔枝,你一定知道杜牧的那句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六月初一,杨贵妃的生日又到了。作为唐玄宗晚年最受宠的妃子,她的生日,自然是老皇帝心中的头等大事。于是,随着唐玄宗一声令下,一场比边关八百里加急还要紧张的荔枝速运,便在唐帝国内部秘密展开了。若离本枝,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因此,赶在荔枝变味之前赶回长安,是唐朝“荔枝买手”的终极使命。这个过程,注定是充满血汗的。尽管过程艰难,奉皇命出京寻荔枝的骑手们,正如杜牧笔下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样,依旧拼尽了全力,只为护住一家老小的身家性命。

    除了杨贵妃,说起古代喜欢吃荔枝的名人,便是苏轼了。

    当时苏轼在一个月的时间之内,“谪命三改”。被贬三次。北宋新党之人硬是把苏轼从相位上给拉了下来,并发配到偏僻的岭南。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大多数被贬之人,往往感叹命运之不幸。

    而苏轼被贬之前,已经官至副宰相。遭遇这种沉重打击,心里虽然憋屈。但我们的苏大人也是有傲骨的,他不想让人看他的笑话,于是就有了这首《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先生这首诗写得调皮捣蛋。读到这首诗时,我脑海总有一个在热闹的街上大摇大摆吃着荔枝的不知愁的少年印象。

    刚到惠州的他,正值初夏,荔枝正上市,我们大宋第一美食博主当然要买些尝尝。不吃还好,一吃就停不下来了。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中他将岭南的荔枝比作江瑶柱和河豚,对表达了对荔枝的极尽赞美。

    自此之后,苏轼时不时就想要吃荔枝。在春节前后,他就提前几个月写下“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的诗句。在《赠昙秀》中,他又写道:“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总之,在宋代被视作蛮荒之地的岭南,苏轼一年四季只想着吃荔枝这件事。

    不过,苏轼看到荔枝时,也并不总是那么高兴。他还写过一首《荔枝叹》,在这首诗中,苏轼由荔枝联想到了汉唐两代帝王对待,荔枝进贡的不同做法。汉和帝在唐伯游的建议下,为了体恤人民,停止了进贡荔枝。而唐玄宗却为了能够博得杨妃一笑,弄到“惊尘溅血流千载”。苏轼因此说道:“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假如苍天怜悯老百姓的话,还不如不要生出荔枝这样的东西来!

    苏轼以“日啖荔枝三百颗”,表达了他乐观豁达的心态;又以“莫生尤物为疮痏”表达了他心系社稷,情系百姓的胸襟。

    当然,荔枝虽美味,但也容易上火,切记不要贪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啖荔枝三百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vlz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