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输绿涨横陂,
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北山,就是南京的钟山。1076年,王安石56岁,爱子去世,新政阻力重重,新政派内部又起纷争,他请求罢相,去金陵当了个名为江南签判的小官,实际一直未赴任,第二年彻底辞官,过起了闲居生活,居所刚好处于金陵城东门与钟山主峰之间,距两地各七里,因名“半山园”。1084年的一天,他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苏轼从黄州(今湖北黄冈)贬至汝州(今河南汝州),经过南京,前来拜访。两人放下了昔日的恩怨,同游钟山,诗酒唱和。如果两人没有旷世的广阔胸襟,想来无以成此佳话。因为苏轼曾是王安石新政的主要反对者,王安石则对苏轼的仕途设置重重障碍,不仅如此,苏轼的父亲苏洵曾经公开撰写《辨奸论》,骂王安石为“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面丧首而谈诗书”,这简直是人格污辱了。但此时的王安石早已放下了,他邀请小他15岁的苏轼一起在南京隐居,尚有政治抱负的苏轼婉拒了,却从此对王安石的人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称其“不知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送别苏轼不久,王安石即写下了这首《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就是钟山将绿意输送过来,横池涨满春水。陂作池塘解时,现在读如“杯”,可能今人觉得不押韵,有的就将它改成“池”字了。陂在表示地名时,读如“皮”,如“黄陂”。可能陂作池塘解时,古音也读“皮”,这样就与“时”、“池”押韵了。苏东坡对此诗的和诗,首句末字也是“陂”,证明王安石当时用的就是“陂”,不是“池”。直堑回塘滟滟时,堑是沟渠,回是弯曲,滟滟是水波闪动的样子。这里直堑回塘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是指不管大大小小、曲曲折折的池塘水沟,都波光粼粼。
这前两句,给人一种大地回暖、春水涨溢、蒸蒸日上的气象。后面却是笔锋一转,写到了落花。世间万法,皆盛极而衰、盛中有衰。就花本身来说,繁花开尽,即有落英缤纷,就整个春天来说,北山输绿、横池滟滟时,花已开始飘零。但王安石写落花绝不是在伤春,而是久久地坐在那里“细数落花”,花叶飘零,我要细细数个明白。在数落花的同时,他还去寻找芳草,但不是急切地寻找,而是缓寻。细数落花,缓寻芳草,这真是不喜不悲、无惧无忧的禅境。这样的境界,既要有像王安石这样大起大落的人生历练,又要有他这样饱学之士的大智慧,最后还得他的才情与妙笔才能写得出来。
苏东坡显然也被这首诗打动了,他就此和了一首:“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要是早个十年,我可能真的陪你一起隐居了。这是苏东坡对王安石的恭维与尊重。作别荒陂旁老病落寞的王安石,想来苏东坡的内心也有些许的凄凉。这首唱和诗远不及王安石的原诗有诗意,但总算给王安石与苏东坡在南京的这段经历划上了一个句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