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那年,一向感情甚笃的表哥因为意外去世了,他的年龄永远停留在了28岁。两个月后,他被村里永远地从户口本上划掉了。
23岁那年,二姨夫突然发现肝癌晚期,从化疗到去世仅仅4个月时间。生前他写了几千字的遗书,叮嘱两个女儿照顾好自己的弟弟。
两个亲人的骤然离世让我有些怕,该谁都不该是他们啊。
于是,过了23岁,我总担心来不及孝敬父母,怕他们有一天也会这样仓促离去。
如果这是我在世界上的最后一天,我想说,人生最遗憾的事是,我还没来得及孝敬我的父母。
23岁满,大学毕业,父亲劝我回家考工作,勿再耽误年龄,他甚至准备了几万块钱,如果考不上工作,不妨走走关系。父亲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供我大学毕业,然后找到一份好工作,那他就功德圆满了。但是,他没料到我竟然又去考研了。电话里,父亲难掩愤怒,他并不觉得读研会对女儿这一生还会有什么翻天覆地的改变。可惜,思想上的变化,父亲是看不到的。
但是,当我到湖南入学以后,父亲也还是照常打生活费,担心我水土不服。在应试教育体制中,我完美变成一个考试的巨人,挣钱的侏儒。所以,即便已经成年,除了读书,没有任何经济自立的头脑。只能增加父母的负担,那时候,其实我相当自责,想通过自己写书来变现。只可惜,纯文学的写作并非一蹴而就。奋笔疾书四五年,现在即将奔三,才看到一点若有若无的起色。但这些,父亲什么也不知道,他看不懂我写的文字,他看不下去超过12行的文章,因为他没有去过一天学校,这一切源于在他9岁那年,爷爷突然去世了,父亲只好在家放牛,帮助奶奶减轻负担,他错过了读书的时间,后来家里也就没人觉得父亲有读书的必要了。反正五个孩子,三个都没有读书。在没读书的父亲眼里如果写出来的东西没卖成钱,他认为那是没有价值的。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我读书这件事上,一直以来,超乎常人的持之以恒。其实,小学里面一个班十五六个人,入了初中的也就七八个,其余的基本辍学,不是家里不让读就是自己厌学,说到底还是对孩子的教育并不重视,每四个人辍学,其中三个多半是女孩,初中班入高中的学生还不到全班三分之一。辍学率高到大家见怪不怪,这一切背后都隐藏着家长对子女教育极度的漠视。
而父亲是个例外,他甚至问我,你要是不读书,你回来在家能做什么,就是一个没用的人了。他坚持认为,我该读书。读到大学为止(他根本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在他的意识中,大学大概就是人很多,知识很丰富的地方)。在那个全村都认为女孩子读书没啥用的时代,父亲白丁一个,却能够坚持让我读书,真的是万里挑一。
那时候,村里还没有读大学的孩子(读大学只在城里流行),村里的姑娘都是嫁人和进厂两种选择。我亲眼目睹几个学习第一名的学生小学毕业就没再读书,她们辍学时甚至还是全班一二名的学生。
我从一入学基本就是老师口中“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的那种学生,即使这样,父亲也不觉得我就该回家。这件事彻底扭转,是在我高中的时候。化学22分,物理40分,如果不是语文和英语撑着,我的读书生涯大概早就夭折了。要是没考上高中,那将是另外一种命运。站在现在的角度,不敢想象没有头脑,没有思想的自己,读完初中就辍学,人生将何去何从?
父亲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在经济上,他对我总是格外宽裕。我入了初中,他觉得这是好事。他陪我铺好床铺,把身上除了一百以下的零钱拿了厚厚一沓给我,这在我是史无前例的。那种鼓舞和宽心,让我觉得读书是一件伟大而无可替代的事。
有了钱,一切都好办。优越感不言而喻,就只差努力学习了。父亲要比其他人更频繁的来到学校看我,其他孩子便少有这样的待遇,因为家里很忙,没那个家长会经常来学校看孩子。
荣耀的是,记忆力不怎么好的父亲记住了我宿舍的每个女孩的名字,见了她们便热情地喊她们的名字,她们很开心。很多年后我才知道,父亲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也喜欢我,当我遇到困难时,她们也愿意帮我。宿舍的大部分女孩子觉得我是父亲的掌上明珠,那种尊重获得了倍增效应,来自他人那一层薄薄的羡慕感也积水成渊,成为我学习最大的动力,因为只有学习更好,才配拥有父亲的期望。
父亲从不要求我考第一名,他只说,必须把书读下去。第一名只有一个,能考上再好不过,考不上不要耿耿于怀。所以,我的学习,大体也是轻松的,那些期望里饱含父亲对我的爱,他的意识里,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该有太大的生活或者学习压力。
初中毕业前发生的一次事故差点让我over。
父亲出了车祸,在一个很远的城市,而传话的人竟然把话传成了父亲已经当场被压扁,脑浆迸裂。这个电话害得奶奶哭昏厥好几次,害得我一路嚎啕大哭跑回家,以为自己从此要成为孤儿。
失去父亲的感觉太可怕,一个人如果没有那种经历,永远也无法想象那种感觉。
这个世界上,任何困难,再也没人替你挡。那意味着无尽的伤害将碾压而来,而你没有任何抵抗之力。虽然年纪小,但是对世界上未知困难的恐惧随着这个可怕的消息升腾到了顶点。与其说是过度悲伤不如说是对变成孤儿以后那种生活的恐惧。
那些日子我根本没有心情去学习,大概两三周,上课的时候,都是把课本堵在脸上,一次次哭花脸。老师问我怎么回事,我却咬着牙什么也不说。因为我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了。
辟谣的消息来得很快,不然在父亲回来之前我早就完蛋,因为一得知父亲都没了,自己活着又有什么意义?那是人生中自杀念头最强烈的一次。我曾想着如果心里还要这么痛苦,就干脆跳崖了却生命。学校操场后面有个很高的断崖,跳下去绝对没命,下面全是石头,脑袋磕在上面,肯定血肉横飞。
还好,度日如年的两周过去以后,父亲被母亲和大伯接了回来,他只不过碰到了汽车,背部一根骨头受了一点小伤,但现在基本已经痊愈。
我像个欢快的鸟儿奔向父亲,在这之前,从未发现,我如此爱他,如此需要他,如此怕他离开。
父亲从怀中掏出来一块手表,带着温度。一个非常精致好看的银色夜光表。他递给我说,这是在回来的火车上买的。我又一次失声痛哭。
父亲也哭了。
那是,我长大第一次看到父亲哭。他一向铿锵有力的声音有点儿微颤。
他说,爸爸这不是回来了吗?
我嗯嗯的点着头,却哭得更大声。
哭完还不忘把那块手表带在手腕上,晚上拉灯后,舍友都问我手上那个闪闪发光的东西是什么,我说是手表。
她们说哪儿来的。我说,爸爸买的。
她们说,能不能借来试戴一下,在我解开表带的时候,我突然毫无征兆地放声大哭。我把手表给了她们,说,我再也不希望这块手表离开我。
父亲对我的担心总有各种理由,他开始给老师买烟酒,希望多多关照我。班主任不收礼,班主任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女儿很棒!父亲满足了。
父亲刚回来那段时间经常来学校看我,比以前来得更早很频繁,学校没有侯客室,他便在教室门外走来走去,我常常看到他把一个又一个烟头掐灭在窗台上。我确信他有很多话要对我说,但他不知道该怎么说。
于是,他不断询问我是不是缺钱花,他可以给我更多。比如,他又从衣服里掏出一小摞。他说,这些够吗?我故意说不够,最后他从一百里扯出一张给我,他说够了没?我笑了笑,又还给他。我说,这张都够花一学期了。
那时候生活费完全用不着这么多。
后来父亲给我的钱攒了一摞,有一天,我又把这笔钱借给了父亲。
父亲惊讶地说,哎,你有这么多钱了啊,比爸爸的还多。那你借给我吧。我年底还你,再给你额外一些利息。
哎吆,我开心极了。没有想到我的存款都比他多了,父亲那时候是家里的首富。现在我却顶替了他,那等于我是首富了,那种小小的荣耀感满溢我脑海。
从此,我就更自觉的节俭,把不用的钱存起来,准备借给他,再收利息,我却不知道,父亲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教会了我理财。
到高中的时候,有一次父亲突然打了我5000块,我第一次办了银行卡,学会了存储。就这样再接再厉,继续存钱。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如果没有太大的意外,在经济上,大约都不会青黄不接。
毕业之后,很多同学因为刚踏入社会,不得不在经济上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我,却远远不用如此紧俏。有一天,一群同事去吃饭,几乎都是新入职的应届生,便开始讨论存款的事儿。
A说,都毕业半年了,没存下一分钱,反倒欠了花呗4万多,信用卡1万。现在一天被债务压得想哭。借东墙补西墙的,烦死了。
B说,手里有1000多,还是父母给的,一月等不住一月的工资,真不知这么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
还有一个同事工作5年多,还在这家公司,他说他早就想跳槽,奈何家里老婆没工作,全职带娃,一个月不上班家里就会挨饿,压力好大。
他们又问我怎么样。
我说,虽然每个月也要给我妈上缴2000-3000,孩子的奶粉尿不湿和衣服1000多,房租每月2000多,吃饭3000多,还有每月的包包、化妆品、衣服、出去玩,但还是半年小存1万多。
他们惊呼厉害了。
这点儿钱并不算什么,但至少初次踏入职场,各种巨大的花销,用四线城市的工资支撑着一线城市的吃喝玩乐,我却并没有被压垮。如果不是读书时把近两万的助学金和零花钱全存起来,我根本熬不到现在。更别提留在深圳这种城市了。这是父亲教我的,万事提前给自己做好准备。
高中三年,父亲一如既往地要求我,凡事靠自己。高中时候因为学习压力,已经很少跟父亲交流。他也越来越忙,再加之长年分离。父亲几乎不再过问我的生活,只是定时打生活费,他总是很准时。父亲的爱都是通过生活费来表达,生病时问我要生活费不;放假时问我要生活费不;考试时问我要生活费不,只要他想起我他就问我要不要生活费。
加上勤奋努力,我终于顺利考进大学。父亲如释重负。他说,这就好了,在家门口,距离近,二本就二本吧,大学不是还有四年吗?
他知道我志愿滑档后心情低落,便这样安慰我。父亲一直认为学习应该轻松快乐,女儿也应该永远轻松快乐,不应该拿自己过高的期望压着孩子,也正是他的这种观念,我始终没有经历其他同学那种因过分紧张而抑郁寡欢的过程。
高考他全程陪伴,他说能考上更好,但考不上也有别的出路,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用太紧张。父亲对我说不用太紧张的时候,我却发现他紧张得脖子上盖着一层小小的汗珠子。
父亲提前一周回来,我还在呼呼大睡的早晨,他已经去考点看了好几回。他说,没问题的,下了楼就是,不远。
高考那段时间,小县城的酒店,从80突然飞涨到了300一天,但是父亲还义无反顾的租了下来,仅仅因为考点设在酒店对面的学校。300块钱是父亲3天的工资,那时候母亲也没有工作。
父亲每天跑去考点看一会,在他跑去看的时候,他给我钱,对我说,好好玩两天。反正学了几年了,也不在这一时半会。
他出去在考点又碰到另一个和他一样的父亲,结果,人家是一名老师,说自己的女儿还在家复习政治。临时磨刀三分快,有时候扔上几天,到考场可能大脑会一片空白。
父亲一听,紧张得很,又跑回来对我说,还是稍微看一下。万一上去突然想不起来怎么办。没有经历过高考的父亲,就像产房外的家属,难掩他的焦灼。
大学以后,我发现和父亲的关系不知怎么地越来越淡,于是有一天,我对弟弟抱怨说,爸爸越来越不爱我了。
弟弟对我说,你知道吗?你不懂爸爸。他的床下压着好几个日记本。都是你初中时候写的日记,你想不到吧,爸爸下班回来就从床下抽出那些日记读,指头把本子都搓得没角了。还有你和妈妈的一张相片。
我听得有些发愣。
一晃七八年已经过去,我不仅成家,也有了工作。父亲有一天打电话,他说,他想来深圳。事情有些突然,我来深圳时间不久,也不太确定父亲来了这边能做什么。但是,也许明年,便能够帮他实现这个心愿。他的一生,还没有去过北京、上海、丽江、西藏这些城市。他大概也有一个说走就走的梦吧,只是时日恍惚,他未曾有机会实现。而现在,女儿的工作既然落定,多年以来,悬着的心也终于安定,才想起来自己还有一个到大城市的愿望。
我结婚那年,先生给父亲和母亲分别买了一台手机,是当时新出不久的小米。父亲不会下载音乐,但有些老歌他十分喜欢。他又知道我一直在忙学习的事,不能这点小事都麻烦我。但那次,我咬咬牙大约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帮父亲和母亲的手机里下载了他们曾经最喜欢听的歌,父亲最喜欢看的《小李飞刀》、《白发魔女传》、《笑傲江湖》……父亲拿到手机前埋怨我乱花钱,拿到手机后却乐不可支。
他一遍又一遍播放那些熟悉的歌曲。那一年,父亲和母亲终于学会了用微信。给我发视频的时候,父亲很激动,他说看着别人用,但自己不知道原来这东西这么简单。我没有想到父亲连微信发视频这么简单的事儿都不会操作,那时候我玩微信已经4年多。
不久后,我却发现父亲把新手机压箱底了。他的箱底还压着一个我大学时候买给他的牛皮钱包和一台诺基亚。那个钱包是在一家品牌店买的,质量委实不错,被父亲压在箱底5年多,竟然还没有一点损坏。诺基亚也很强悍,放了2年拿回去给奶奶还能打电话。
我说,爸爸,你拿出来用啊。过两年,出了新的给你再买。
父亲说,不要了。这个先放着,用了可惜,怕把屏幕垫坏了,再说了,手里还有几台手机,都可以用。
父亲不听劝,我只好不理会他。
父亲一直以来很喜欢黑色皮夹克,这是他们那个时代人的潮流前线。因为虽然对我宽裕,但父亲对自己极为节俭,所以一直以来,他也没有去买那种皮质很好的夹克。他的衣服都是从那些29元店淘来的。他说大人无所谓,小孩要吃好穿好学好,学好是指做人。
周先生给父亲买了一件黑色夹克,因为怕码数不合适,就带父亲去试。父亲死活不肯去,被我和弟弟拖到商场的时候,父亲就有点儿生气。
你们又没有工作,你又在读书,等你毕业再买也不迟,怎么就不听我呢?
我们强行给父亲穿上那件皮衣,父亲站在镜子面前左右转了两圈。说,皮质是好皮质,款式也新。就是……
售货员一眼看出父亲的疑虑。她也是心直口快肠子直:价格不贵的,像这种皮衣,平时都买1000多,现在这不年后就春天了吗,清货的,五折优惠下来599。
父亲一听价格,神色立马变了。一个月均消费400的人,你要他花600去买一件衣服,他急了会打人。
他三下五除二把皮衣脱下来,放在柜台说,别买了。他拉着我们就要走。
最后,我们等父亲走了后去拿了那件皮衣。父亲口是心非的说自己不喜欢,不该买。刚开始父亲穿着老在镜子前扭来扭去的看,还自拍发朋友圈。
后来,皮衣跟手机命运一样,又被父亲压箱底了。
再后来,皮衣长毛了。
有一天,打电话,他心疼地说,我的皮衣长毛了。
我说,让你不穿,买来就是穿的,你又当成珍藏版。
父亲挺伤心,他把皮衣拿出来,买了油,花了几个小时擦好。穿着在镜子面前走了几圈,最后还是叠好,压箱底了。
他说,上班开车到处都是灰尘,很容易弄脏,还是先放着吧。这么折腾了几次,就没人关心他和那件皮衣之间的故事了。
父亲虽然没有去过学校,但是他的文化水平抵得上一个初中生。
从我们开始读书,父亲已经开始意识到不读书是多么落伍的事儿了,可是他八九岁的那场家庭变故完全剥夺了他读书的机会。好在,父亲并没有觉得读书就再也没有机会,他很自觉地自学。
我们在学校白天学习的字,晚上回来都是要统统教给父亲的。父亲有笔和纸,学习也很认真。
他分不清“佳”和“桂”,而我和弟弟的授课能力又有限,我们只能告诉他,这个字读这个音,这样子写,却根本不清楚该如何区分出来,并让父亲彻底记住。所以现在,父亲仍然不能区分这两个字。而他认识的那些字的笔画都是错乱的,他习惯先写完右边的偏旁,再写左边。一旦他形成了这个习惯,就再也没法改过来。
直到现在,他还是如此。
这都是我和弟弟授课能力低下导致的结果,但父亲很满意,每认识一个字就开心很久。他说,这个字,我会写啦,我写给你看,对不对?
我们看他写得大体像,就说对。是这样写。所以,“真”里经常少了一横,或者“县”字里面多了一横,要么“宝”字里面没那一点,要么“初”字变成“仞”。直到现在,父亲写这些笔画稍微多的字,常常错误满篇。但,只要我们能看得懂大概意思,明白他想表达什么就可以了,也不会太纠结他的错别字。
就在去年,父亲突然咳血。我吓得不清,父亲说没什么,我猜最少也是肺积尘。因为二姨夫那病的突然性,我强烈要求父亲去医院体检,父亲坚决不去,父亲如果不听我们的话,那基本意味着没有希望。但是,父亲会听二爷爷的话,因为自从爷爷去世,家里有些事,二爷爷也会帮着处理。我给二爷爷打电话以后,他就严厉斥责了父亲,说挣钱不重要,要没个好身体,一家人指望谁去。这样,父亲很快就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几乎没什么问题。给一些药坚持吃下去就好。
父亲又怨我,白花了几百块体检费。我把钱打给他,他却没接。
父亲有个武侠梦,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学得一门譬如段氏一阳指或者降龙十八掌什么的,如果说普京是被总统耽搁的网红,那父亲正儿八经是被生活耽误的侠客。在我几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学武了。他学了三个月,大概会一点招式,他说这以后出去就不会受人欺负了。
可是,在一次和陕西人讨债的时候,父亲还是失手打断了别人一根指头,赔了几万块钱以后,父亲说武术这东西要不得。尤其有武的人打没武的人,那肯定要出事。
父亲最羡慕的人或者说父亲的偶像,一般都是许文强或者乔峰,还有,他最喜欢的明星是吴京。如果有机会带他见到吴京,估计父亲会突然大喊一声“阿飞”,身家过亿的吴京肯定想象不到他在一个偏远山村农民眼里的地位。他的角色可整整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呢,那个人还顺便影响了他女儿的性格。
阿飞是吴京在《小李飞刀》里面饰演的角色,也是父亲最爱的角色。他说他最喜欢阿飞,那是因为,有一天李寻欢坐着马车出去玩,遇到一个少年英俊潇洒,走在路边,他想叫这少年上车与他同行。
那就好比,一个穷小子在路上正走,结果一个开宝马的家伙说,嗨,兄弟,上来坐坐。干嘛步行,到京城还远着呢。我这有酒,咱边喝边走呗。
华贵的马车,醇香的美酒,还有位潇洒的朋友盛情邀请,去不去?
十个人有九个人都会受宠若惊,二话不说就上车。
但阿飞说,我为什么要坐你的车。我有的是腿。
李寻欢一惊。他没想到还有人会拒绝他。不过,这少年这么英俊年轻,又有一骨刚烈气息,李寻欢自然是喜欢的不得了,英雄又见英雄,真是心心相照。
父亲每次看到这里都要回放。他说,就喜欢阿飞这样的人。对有些人,永远不媚不阿。父亲的这些思想自然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生性耿直,豪爽,不拘小节,阳光乐观。
虽然,学校的教育会对一个人会产生很深的影响,然一个人的做事行为和思考方式,受父亲的影响会更大。
比如他的勤劳朴实,他宁肯自己生活得赤贫也要让女儿在钱堆里长大。他做人的正直,父亲从不希望我得到的任何东西是巧取豪夺而来,他希望,每一分都是自己应该所得。
在我成长这28年,父亲永远是我最好的榜样。现在,他传给我的那些思想已经不够使用,我有时候也会抽丝剥茧去分析父亲的意识和他带给我的局限,但是,我不得不感谢父亲曾为我铺好的路。
父亲伟岸的人格不仅影响我做人,更影响我择偶和识人。在我24岁那年和周先生结婚以后,才发现周先生身上吸引我的特点中,有很多是与父亲相似的。
现在,我已工作,生活自立。对父亲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能够带他去看看海,去见见吴京,在父亲50岁左右为他买好养老的房子(这篇文章不能让我弟看到,否则他又要偷懒),免除他的后顾之忧。如果经济真的允许,再给父亲买辆车。
虽然,自从过了23岁,我总担心来不及孝敬我的父母。看了贾玲在节目组哭诉母亲再也看不到她的成功时,我竟然也哭了,人生最大的遗憾是子欲孝而亲不在。但还是希望老天再给我一些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