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指导拳,总是先看整体,松得如何,中正如何。再定细节是不是有必要来纠?
前一段师父离苏,跟大师兄学了两回,大师兄纠的是具体某个动作,做了是发现不一样,大师兄自己打得好,也很松。
等师父回来,调这个架子高低,然后那个拧巴中正就好了很多。
再之前,朱师兄指导,则在头脑层面,不由产生抗拒。
现在看来是不同的三个层次。
写作营,叶老师,戊然老师,孙老师点评指导,大约也是如此,带给我有三个层面的感受。叶老师抓得更大,基于人性,戊然老师基于文艺,孙老师基于故事,当然这个分类并不确切,只是大致感觉,带给人的启示是不太一样的。
所以功夫在哪一层,才能指导他人到那一层,而功夫到哪一层,才能理解师父教的东西有哪一层。
这个东西,随着功夫不断变化的。
写作营期间,我看到同学的文章,曾起意建议与修改,自己悄悄改了一二稿,删除无效内容,修改一些文字表达,想着给同学看一下,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幸而是后来我自己删了,没有发出去。
这种修改与动作,一定是需要自己完成,才是具备意义的。我们刚起步,看到别人有的自己已经改正的问题,就会看到和想要给建议。
这就是自己到哪里就看到哪里。
但是在老师那里,如果说问题,问题很多,都是问题,这并不重要。细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抓住核心,引导学生往前走,然后你就能看到蜕化,学生一点点自己去看到问题,改正问题,往前走,其时,收获的不仅是文章,而是这个自我发现与修改之中产生的确信与力量,它是可再生的。
而指着一个细节,修改,没有抓住核心,整体上调,那么很简单,当时这个改了,之后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屡教不改,就是这样来的。
没有震痛,与深刻认知变化,人很难跟着所谓正确的东西前行。因为脚下的根如果不是自己生出来的,腿软,走不动,也走不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