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三、“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鞭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脉是浮而紧,缓脉是脾胃的脉,手足的温度是脾胃在管。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是因为病人为中湿之人。湿很盛的人“伤寒”后单发表,表汗透出了,里湿还在。
太阴主腹,应身发黄。肠胃的津液四散,经过三焦油网到皮肤表面毛孔排出,便是汗,故汗的源头是肠胃津液。三焦里面是黄油,鲜黄色,臟腑之间的能量往来靠三焦来传达,三焦无所不在,水气在三焦里搭在油上一起跑,因为有油所以跑得很快。人将死前不仅汗出,皮肤上还会摸到粘答答的油,就是三焦里的油跑出来了。
一般用利尿法去湿,如风湿关节、痛风用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不会用麻黄汤去发表。三焦的油来源于脾臟,平常中焦很湿的人,汗发掉后湿还在,代表脾臟的湿土太盛,脾臟的油会跑到皮肤表面,故“身当发黄”。
“小便自利者”,代表发汗后津液自回头,脾的黄油跟着水从小便出,故身上看不到鲜黄色,但小便会带点黄。大便很硬的,为阳明。
这一条辨是讲病从太阳经过太阴进入到阳明的过程,张仲景在介绍承气汤前讲这么多条辨,为什么?是在反复强调攻下的时机:只有纯阳明时才可攻下。
二〇四、“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澉然微汗出也。
伤寒无汗,发表的药太过会转阳明。汗的源头是肠胃,阳明证看到的是病人全身性的汗,如果只有手脚有汗,是胃虚的表现,因为脾主四肢,胃里只剩的一点点气,出来时一定到四肢去了。
阳明证全身出汗
二〇五、“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攻下时一定要确诊是纯阳明实证。“口苦”是少阳证,“咽干,腹满,微喘”看似阳明证(虚胀放屁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又似太阳证,当不能确定是正阳明证时,千万不要去攻下。
若攻下,肠胃就虚掉了。肠胃在下焦,下焦为阴,上焦为阳,中焦半阴半阳。当下焦攻下后,阴气往下走,上焦的阳气会往下陷,但阳气不应停在下焦,会回头,就在膈处震动,“客气动膈”,病人会出现喘满的症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