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自闭症研究: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谈到,自闭症治疗研究虽多,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更多,欠缺一个统一并且能真实、准确反映治疗效果的检测标准,难以杜绝浑水摸鱼之辈。
该文反应了自闭症治疗研究的一个混乱方面,表明研究者在用各式各样的“尺子”衡量治疗的效果。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见,“尺子”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整体研究设计。如果设计图乱来,就是请了鲁班,拿了游标卡尺,打出的家伙也是不敢使的。
自闭症治疗的整体研究设计需要尽量遵循严格的科学标准。不难理解,偏离这个标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就会成问题、非常成问题、非常非常成问题,甚至只能用来自娱自乐。
2020年伊始,就有人端上来这么一大盆针对自闭症治疗研究设计的乌鸦汤。作者宣称:以严格的科学标准认真考究起来,各种自闭症早期非药物干预方法的效果,恐怕是麻绳拴豆腐,提不起来。(不喜乌鸦汤的读者请直接无视下文。)
该论文刚刚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Bulletin《心理学简报》之上,全文目前还不可得一观,所以我们先只能看看论文摘要(免费的,并且英文费力的读者很容易C&P去做一个翻译);等全文出来,视情况再做必要的修正。
摘要说,作者们做了这些事情:
从已经发表的论文中,收罗整理了针对6240名、年龄介于从0-8岁之间的多个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非药物早期干预研究,以供深入分析。
涉及的早期干预方法有7种,分别是行为干预、发育干预、自然发展行为干预NDBI,结构化训练干预TEACCH,基于感觉的干预,动物辅助干预和基于技术的干预,涉及的治疗效果评价指标有15种。这7种方法的具体定义,因为未能看到全文,所以只能大致翻译一下,英文原文是:behavioral, developmental, naturalistic developmenta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NDBI], TEACCH, sensory-based, animal-assisted, technology-based。
使用可靠稳健的统计方法,汇总分析了上述研究数据,并建立了一个研究质量指标。虽然不知道这个指标具体是如何建立的,但从后文看,应该就是根据临床研究的金标准:足够规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
摘要说,作者们发现:
如果完全不考虑研究质量指标的话,那么行为、发育、NDBI干预都有明显和积极的结果。
如果要求使用随机对照设计的话,就只剩下发育、NDBI干预的结果看起来比较正面。
如果把偏见性最强的评价指标,即父母的评价,排除在外的话,也只剩下发育和NDBI干预的结果还可一看。
如果既要求随机对照设计,又排除各种有明显偏见的评价指标的话,真是大不幸,这7种方法,没有一种可以说有什么值得信赖的效果。
也就是说,如果认真起来,拿出类似FDA审批药物的那种态度,而不是那啥审批中成药的那种态度,核查核查,那这7种早期干预方法,效果都是不那么好说的。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实验设计标准能不能用于干预方法有效性评价,以椰菜君之见,取决于人们是否相信现代医学用堆积如山的尸体才获得的教训。如果了解一下精神分析法治疗精神疾病的历史,相信读者会同意椰菜君的看法。
参考文献:
Project AIM: Autism intervention meta-analysis for studies of young children. Psychol Bull. 2020 Jan;146(1):1-2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