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你最想养成的好习惯”的调查中,终结拖延症和早起、每天固定一个时间学英语、健身成为一个非常火的四大话题之一。
拖延症说起拖延,想起自己的二个事情:
一是以前读书的时候,有一门手工课的期末考核, 课题一般就是提前一个月就公布了的。而我却等到最后一周,才着手开始准备。而前面三周,自己思考了一个又一个方案,没有开始去做,最后却因为自己幻想中的一些困难,否定了自己的那些想法。直到一天,发现再不行动就无法完成了,才慌乱的开始。而之前的那些思考,似乎也并未给自己带来任何实际的帮助。
二是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有一部分是需其他文献的支持,而这一部分应该是告诉指导老师的,我对这个课题一些思考。而自己因为偷懒,常常在项目开始之初,都并不曾用心去了解。而是在要交论文的时候,自己慌乱的生搬硬套一对网络资源,有些时候甚至心虚的无法自圆其说。
每每想起自己在死线到来前的疯狂熬夜,夜不能寐,焦虑,痛恨着自己平时的不思进取。读了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其实自己完全没有必要那么“拚”。
零秒工作》这本书的作者赤羽雄二,在全球著名麦肯锡公司就职14年,领导众多工作项目,创办麦肯锡韩国分公司,同时参与10多家风投企业的经营,每年举办演讲50次以上,每周博客2更,能在5分钟内回复所有收到的邮件……
大多数上班族的工作量并不大,但总是发生“明天就开学了,作业都没做”的局面,在《零秒工作》中,作者公布了自己高效办公的秘诀,从思维方式到具体的方法都有详细说明。简直就是职场中的屠龙刀、上班族的倚天剑,是高效工作“武学精要”。
零秒工作书中揭露了工作效率低下的三大原因,以及工作进展缓慢的八大顽疾,总有那么几条刺中各类上班族,提升工作速度有8个原则,前两个就令人大吃一惊。
原则1:首先对工作形成整体印象。 整体印象就是指这项工作的成果是什么,为了取得这样的成果需要按照什么样的要素、需要按照怎样的步骤和顺序?从什么地方着手才最有效?
关于原则1,以我的大学中的手工作业为例,要考虑的是手工作业目的是什么,谁是作业的评审,要制作什么样的手工作品,需要什么样的材料和工具,由哪几个部分构成,每一个部分的完成要素,这些要求需要注意的细节是哪些,一旦掌握了手工作业的整体面貌,通过列出清单,在每个环节需要花费的时间和注意事项自然会一目了然,也就用不着没有头绪的胡思乱想和无力的拖延。
整体印象原则2:工作不要过于细致。为了尽快推进工作,不应该过于细致。当然细致本身是件好事,但重要的是“不要过于细致”。
关于原则2,在细节决定成败的观念深入人心的现在,需要进一步来澄清其实质。我们并不反对,反而是非常支持认真细致是完成核心工作,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成功=顺利完成工作”,而不是“成功=细致地完成工作”。为了做出成果,我们需要某种程度的细致,只需要满足这个条件就够了,“细致”却不是一个绝对必要的条件。
当时间和人手非常充分时,有时候可以非常细致地完成工作,为此客户肯定是赞不绝口,甚至有的会为此付出额外的费用。而在考虑到平衡各要素和效率的角度,只需要细致地完成对客户来说真正有意义的那部分工作台即可。
细致有一位朋友在看过《零秒思考》后分享:
我一直笃信,慢工出细活,细致的工作才是最好的。但作者说“为了尽快推进工作,不应该过于细致。这个概念有些难以接受,但我的确吃过很多“细致工作”的亏。我最初负责的一项工作,常常要向上级部门报送各类报表、工作计划、总结之类的资料。
每次我都认真思考慎重下笔,初稿出来后又再三修改,几乎每次都是最晚报送,有时甚至超了截止时间被点名批评。
我是那种当日下班前必须写出次日工作计划,且次日按计划执行的人,自认工作态度积极、端正,但为什么会效率低呢?
通过观察我发现,其他人竟然把去年的资料改成今年的日期就直接报送了,更有甚者,三年内的资料,除了日期不同,文字部分只字未改。
简直颠覆人生观啊,同事却觉得我呆板僵化不懂变通:“人家只在意你资料有无缺项,而不是资料内容本身”事实也的确如此。
这本书使我明白,我一味拘泥于细致,就是因为没把握好快速工作的第一原则:没弄清工作的整体印象,而“从结果上来看,一旦超过截止时间,不管之前工作做的多么细致都于事无补。”
行动虽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价值观,但是对每项工作,不要无意义地过于细致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时候情况下,“细致”并不是客户的要求,而很有可能是工作者不仔细思考着手工作的结果,我希望大家能够时常意识到这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