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

作者: 狼2639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21:39 被阅读2次

第十六节 南北和谈(一)

宣统三年十一月十日(1911年11月10日),袁世凯抵达北京就任直隶总督兼内阁总理大臣。他一面电令北洋新军开始新一轮对革命军的进攻,一面组织成立了以自己的绝对亲信和旧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责任内阁并攫取了皇权。

此时的江苏已经经历了血战,脱离了清政府的控制。孙文也从上海来到了南京。他把原来的两江总督府衙门改建为“总统府”,宣布:

各独立的省份为中华民国领土,南京为中华民国首都。而孙文自即日起担任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改中国同盟会为“中国国民党”。于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政党就此诞生!与此同时,下令废弃清朝“宣统”年号,新年号可以用公历,也可以用“中华民国”,以次年,也就是1911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元年(1911年)元月一日,孙文在南京总统府宣誓就职。誓文如下:

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誓于国民。

接着,孙文总统的第一道命令就是整合各地的革命军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各地军政府统一改编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着又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另外,“军政府都督”改称“省国民政府主席”并把各省议会开起来了,在南京也开起了国会……

于是,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了。全世界都通过报纸和广播知道了这一震撼世界的消息——中国有了共和政体,即将倾尽全力灭亡清王朝!

消息传到北京,倒是引起了一个外国人的极大兴趣。这个外国人就是此时的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Jall Newell Jordan)。朱尔典是英国的爱尔兰人,农家子弟出身。他生于1852年(清文宗咸丰二年),毕业于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皇后学院,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家。

别看这个朱尔典是个英国公使,但是他对中国官场十分了解。1876年(清德宗光绪二年)被派到中国担任英国驻华北京的领事馆的见习翻译员,曾经在各个通商口岸学习领事业务;到了1888年(清德宗光绪十四年)就已经升任英国驻华公使馆的馆员; 1891年(清德宗光绪十七年)的时候担任中文书记长。

而到了1896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的时候,由于出色的表现升任为英国驻朝鲜汉城的总领事……两年后,也就是1898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升任为英国驻华代理公使;1901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成为办理公使,而从1906年(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开始到现在,他一直担任英国驻华全权公使。

朱尔典看着《泰晤士报》对南京成立中华民国的报道,感到暗暗吃惊。虽然这些年冷眼旁观看到了清政府存在的危机,但是没想到这个存在近三百年的古老帝国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上。他喝口下午茶,对自己的亲信随员说:“(英语)对于中华民国和南京那个临时国民政府,我们需要重新估计它的价值了。”朱尔典的一些幕僚也同意这一意见,他们说:“(英语)尊敬的朱尔典先生,您说得十分正确。但是北京的袁世凯内阁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清朝的皇太后是已经丧失了对国家的控制权的,我们认为袁可以成大事。”

朱尔典整整西服:“(英语)走,咱们就来个‘义务调解’去保定见见袁世凯。毕竟大英帝国在远东的商务利益绝对不能因为中国自己的内战而受到干扰!那样可就和国王陛下政府的既定方针不合了。”

此时的袁世凯正一心盘算着和南边进行接触。因为他觉得“内阁总理大臣”的交椅坐着依旧不过瘾,他看上了孙文那个“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位子。可现在的问题是清军南进是不可能的,而国军北伐的时机似乎也没有成熟。因此可以说清政府是一面丢失国土,一面在和中华民国对峙。

袁世凯深知这种“南北对峙”的局面绝对不会存在很久!因为如果没有外力干涉,国军也会迟早打进北方,剑指北京的。而且国民党的渗透能力很强,北方凡是还在清政府手里的省份绝对有相当一部分军政高官都是反清组织成员或者国民党的党员。

就在沉思之际,门口的卫兵来报:“启禀大人: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先生来访,现在门外候见。”袁世凯接过卫兵递上来的写着中英双语的名片,计上心来——“有请!”

朱尔典随后被带到了直隶总督府衙门的公堂,而袁世凯已经官服整齐在此等候了。朱尔典一进门便亲切地与袁世凯握手:“(英语)袁,你一向可好啊?”

袁世凯猜出了朱尔典的来意。他很热情地回答:“倒是劳烦朱尔典先生挂心了。不知阁下此时来访,有何见教?”朱尔典却暂时避而不答:“(英语)袁,站着说话很累的……”

袁世凯擦把汗,知道南北和谈的机会就在这个朱尔典的身上。所以他心里已经开始计划着如何能把这个英国公使拉入自己的计划里来,他立马做出一个“请”的手势,说道:“这儿是公堂,不是说话的好地方。请朱尔典先生随袁某到二堂议事,好好喝一杯中国的龙井,如何?”

朱尔典抬头看看袁世凯背后官帽椅后面的《旭日东升图》上方那块匾额,知道这里确实是中国衙门的公堂。那匾额写的是“恪恭首牧”四个大字……

来到二堂,卫兵献上了龙井茶。袁世凯再度做了个“请”:“朱尔典先生,品品这名茶吧。”朱尔典开口说了一句“Thank you”,然后喝了一口,又说了一句“This is a good cup of tea(这是一杯好茶)”才算是进入正题。

朱尔典放下茶盏,看着站遍总督府内外的警察:“(英语)中国的警察制度是袁总督创立的,说明您是个有魄力和远见的人。那么,你应该就已经猜到在下造访保定的原因了吧?”袁世凯站起身来,打量了下这位英国公使。接着,他声音沉稳地说:“本督当然知道。阁下是为南北和局而来。现在官军与民军交战,打得不可开交。就是本督的北洋军也在个别战线与民军发生了对峙不下的局面……您可不希望贵国在远东的商务利益受害,对吧?”

朱尔典乐了。他也就不再拐弯抹角:“(英语)袁总督果然聪明!没错,在下确实为此而来。我希望中国的内战不会影响到英国的商务利益,所以我迫切希望中国能够停止内战进行和谈。我愿意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帮助战乱中的中国。”袁世凯心说“我就等着你这句话哪!”但是他不露声色,徘徊起来做出一副很纠结的样子。

朱尔典静静地喝茶,也不开口打扰。他知道这种大事儿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定下来的,所以袁世凯必定要慎重思考。两个时辰之后,一直“徘徊不定”的袁世凯终于坐回到自己的位置:“本督刚才仔细考虑过,和谈不仅对你们有好处,对我们也是。这场战争再这么打下去,受害的是老百姓哪!可……纵然本督愿意和谈,那也得顾及两个方面的因素。”

朱尔典是个聪明人,他立刻就猜到了袁世凯的顾虑。于是他主动说:“袁总督顾及的恐怕是清廷和南边中华民国政府的态度吧?”袁世凯顺水推舟,赶忙说道:“是的。太后可是决心要把这个‘国中之国’彻底荡平的!这也是为什么袁某要对武汉三镇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用兵的原因。可是虽然现在朝廷大权在我,但是南边孙中山到底愿不愿意和谈,不得而知。所以比较纠结。”

朱尔典笑道:“(英语)这就是了。这样吧,清廷这边就由袁总督来解决,毕竟现在为止爱新觉罗家族还是中国的合法政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国民政府那边,我来帮你搞定!但是条件就一个:南北尽快和谈,而且不能出现流血事件,更不能伤害或者波及英国商民!”袁世凯求之不得,也就答应下来了,两个人嘀嘀咕咕地定下了合作的计划和策略。

于是朱尔典在保定美美地享用了一顿丰盛的中国大餐,然后坐火车返回北京去了。而袁世凯则开始加紧“逼宫”,同时甄选和谈名单。

与此同时,中华民国外交部收到了来自英国驻华公使馆的《英吉利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照会》。外交部长王庞惠在看到这份《照会》之后决定立刻向总统府呈文,因为现在新兴的中华民国正是需要外国的承认呢。

孙文看了那份满纸“诚意”而又暗含威胁的电报之后思虑良久。他不知道朱尔典为什么要介入中国内政?但是眼下看起来,暂时停火进行和谈对敌我双方都有好处。毕竟不仅仅是清军打得筋疲力尽,国军也已经到了必须要休整的时候了。

于是他叫来临时副大总统黎元洪、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陆军部长黄兴、海军部长黄钟英以及财政部长陈锦涛共同商议。等到大家都到齐了,孙文才把王庞惠拿来的英国公使的《照会》,说:“这个朱尔典公使向我们发来了照会,要求南北进行和谈。他提出了一个报酬就是英国政府将会承认中华民国以及我们国民政府的合法性。不过我总觉得这背后似乎有一丝不和谐的感觉,你们说说你们的看法。”

王庞惠作为外交部长,第一个发言说道:“很明显,朱尔典为的是他们在长江中下游的商务利益。现在长江以北除了四川、山西、陕西、青海、西藏等省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领土是清政府在控制,而我们中华民国则控制了整个南方以及华中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朱尔典就会十分担忧南方的贸易问题。所谓的‘南北和谈’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前提就是保证英方的贸易不受到波及。”

孙文听到这里,点头表示了同意:“王部长,请说下去。”王庞惠扶了扶眼镜,深吸一口气接着说:“朱尔典的调停绝对不是好心。至于英国承认我们的合法性那是个时间问题,现在只要不傻谁都看得出来清朝即将结束它的专制统治。因此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到底是‘谈’还是‘不谈’。”

说到这,孙文转头问胡汉民:“那胡秘书长的意思呢?”唐绍仪则淡淡地说:“王部长把我要说的基本说完了。我也没什么可说的,但是我要特别强调的是现在如果要谈,那么我们谈判的对手就是袁世凯。因为清太后已经放弃了皇权让他组阁了嘛。但是袁世凯为人心机深沉且阴险狡诈,如果和谈要特别小心。”

黄兴坐在旁边一身戎装,翘着二郎腿听了半天了。他已经在盘算以现在国军陆军的战斗力能不能继续进行北伐战争?因为目前前线战况已经处在胶着状态之中……他想到这里,觉得这个事儿不管怎么说应该是有一定好处的。

所以黄兴也就开了口:“孙总统,我认为现在可以和袁世凯进行谈判。陆军实在是无力继续往北打了,必须休整!而且如果不以兵戈而终结一个王朝建立共和国,岂不是美谈?”

黄兴的话十分有分量!他可以说是孙文的老战友了,简直堪比左膀右臂。人称“孙氏理想,黄氏执行”。看到黄兴赞成,孙文也就基本下定了和谈的决心。接着他的目光才转向一直没有发表任何意见的海军部长黄钟英。

黄钟英摇摇头:“现在大多数人都支持跟北面议和,我也是这个态度。海军现在要真打的话,黄某还真没那么大把握能和萨镇冰的部队一较高下!和谈还是上策。但是我们必须得想办法让袁世凯不惜一切代价结束清王朝的统治,把国家政权移交到中华民国方面来。”

于是孙文综合各方面意见,稍加沉思然后拍板决策:“谈!黎副总统、王部长,请你们立刻给英国公使馆发去照会,表明我们愿意和谈。另外,对于参与议和的人员名单要尽快定下来!请黄兴、宋教仁二位部长回去向各部队传令保持警戒,随时准备战斗。因为袁世凯狡诈多端,要做好‘以打促谈’的准备,而且清军的旧式部队也可能反扑。此外最好从高级军官当中选拔一些人作为军方的和谈代表。”

就这样,这场南北的和议在几位国民政府高层的秘密商议当中决定下来了。随着《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致英吉利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回复照会》的发出,清朝的统治也就真正进入了倒计时……

相关文章

  • 《末代皇帝》观后感

    一个尊贵的囚徒 身不由己的一生 《末代皇帝》,三个半小时的影片,看尽了末代皇帝溥仪跌宕起伏的一生。 末代皇帝溥仪貌...

  • 婉蓉和《末代皇帝》

    坐在火炉前看完电影《末代皇帝》。末代皇帝溥仪1967年辞世,电影1987年出品。掐指一算,爸妈小的时候溥仪尚还在世...

  • 末代皇帝之传奇(续)

    末代皇帝之传奇(续) 国外之所以选溥仪作为主角拍摄影片《末代皇帝》,因为溥仪是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

  • 溥仪的文化水平有多高

    作为中国末代皇帝,有关溥仪的一切都引起了人们的好奇。虽然多年前一部电影《末代皇帝》对溥仪的一生作了全方位的解说,但...

  • 溥仪出狱后,回故宫看见儿时的玩物,终于忍不住痛哭了起来

    谈起溥仪,大家都了解,末代皇帝,无实权,傀儡。 溥仪曾经著作过一本“我的前半生”,大家看过的应该都知道,这是溥仪在...

  • 写在21岁

    清王朝末代皇帝溥仪的淑妃和他在大雨中完成了离婚。 淑妃对溥仪说:我要和你离婚。 溥仪说:妃子是不能和皇帝离...

  • 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皆为书法高手,难怪溥仪的书法好,真帝师

    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皆为书法高手,难怪溥仪的书法好,真帝师! 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位皇帝,也被称为末...

  • 末代皇帝(溥仪)

    这个月的某一天突然搜到了溥仪,所以看了末代皇帝。 “这是太和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最后一个在这里登基的是清朝宣...

  • 末代皇帝溥仪

    第四节 入宫继位 一转眼就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这一年大清帝国情况已经非常艰难了。前两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末代皇帝溥仪

    第二节 血染帝都的政变与不寻常的赐婚 慈禧太后软禁皇帝,把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概下旨捉拿。然而随着“围园杀后”的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末代皇帝溥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aw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