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臣系列聊斋故事:李氏聊斋(25)
——小隐版
话说有一个人读默五车,著作等身。并且精习张仪、苏秦之道。论水平,若是跟诸葛亮,周喻相比,可能是说大了,但是跟刘柏温比,还是差不多的。但是他却没有诸葛亮刘伯温那么运。
因为他的知识卖不出去,有些人即便用其知识,也是不付费。若此,自然就是常常衣不蔽体了。他经常明念着这样的诗:
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灵挈童。
可怜蓬子非天子,飞来去来吸北风。
说来也是很可怜的。后来有人建议他,要不就别在喧闹的都市里过了,找个寂静静之所先修行修行再看。
就这一句话,他好象一下子明白了许多。人家诸葛亮不就是在山里等特机会吗?我干嘛不照此模仿?
俗言,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他决定隐于野,小隐也。
在一个远离尘的地方,有一片家静的山林。从来都没有人来过这里。葱笼的树林内百鸟齐鸣,溪水游漏流向不知名姓的遥远,一个活生生的世外桃源。
他十分感动,这不就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嘛!
他借助这里的材料,搭建了一个小木屋。把屋子内用各种各样的东西装点起来。屋内摆满了各种古今书籍。
他的生活是这样的:每天在阳光初起的时候,他从小木屋出来,在小树林中游来荡去,与鸟儿同唱,与小动物玩婴。
但是,在轻松料的背后,他始终没有忘记思索。到了月兔东升的时候,他就回到小木屋。开始吃着那些产自野地里的自然食物。然后,就躺在一张小木板上,陷入了思索之中。若是有答案的活,他就记录下来,描写一天的感受;而在没有答案的时候,就在柔和的月光伴随下,轻轻地进入梦乡
第二天,又开始重复同样的内容。在别人看米,在他的恬淡的内心中,或许忘却了外边的世界。而事实上,他的大脑每天都没有闲着,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外边的信息,以备有人上钩时莫失良机。
没有多久,有些原来剥夺过他知识的人又开始找他,但是,找不到他了。贵尽心机才听说他在山地里。于是,趋之若。纷纷前来拜访。
这回他是彻底学乖了。人家老刘请诸葛亮用了三次,我必须多一次。他在门口处放置了一个木牌,只要拜访的人不到四次,他总是写上:居士远游,容后再见,敬请留言。
而到了拜访者到了第四次的时候,他就开始接见,接见时亦不谈正题,总是说,这个小木屋乃贷款所为,急需100两银子。那些想借他的知识发财的人都是很急迫的。说不定他给个招就能赚10000两银子,尽管不情愿,还是乘地奉上银两。
如此,每有一个拜访者,他都能获得100两银子的回报。
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知识变成智慧了,智慧变成财富了。
为了加快财富的积累速度,他又发明了加急招标接待法,就是谁想急于见到他,可以用加急费的办法解决。光加急费还不行,得实行招标,谁给的钱最多,谁就可以优先接见。再后来,他又想了一个办法,他把整个山头都盖上宾馆,来客若当天见不到他,可以住到宾馆里等着。光住还不行,你得先付款买下来,等你走后再委托他给卖了,还要给他付手续费才行。
事情就是这个样子,里边还有很多的细节,不再赘述。(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