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听了蚂蚁私塾上海站的辩论赛,治愚跟治贫比,哪个更重要?
![](https://img.haomeiwen.com/i8819106/84f276a362b66265.png)
看到这个辩题当时自己的第一反应是治愚更重要,这段时间的思考践行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思维格局的提升远比获得金钱重要!
再一琢磨,应该要看当下的情形,如果是70 80年代,饭都吃不上的时期,治贫更需先行,命都没有了,其它一切无从谈起。
而如今我们的时代,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寻求更好的发展自然需要更大的格局和视野。则治愚更重要。
当然辩论赛是你站在了哪一方,然后通过你的思辨,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角度,增加看问题不同的维度、广度和深度。
蔡叔最后的总结:比哪个更重要,是要说清楚先完成哪一个能够更好的治另一个。
治贫更重要的情况在于人们对重要的事有基础的认知的前提下,治贫才有效果。
而对于没有基础认知的情况下,治愚更重要,否则扶贫就是个无底洞。
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了精准扶贫的一群人,确实可以说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障的大环境下,治愚更重要,不然你送钱送物,只能改变这群人一时的困境,没有思想的真正觉醒,最终的结果便是返贫。
辩题还有一些非常精彩的角度,个人打击最大的是,一年前私塾里学过的《稀缺》这本书,其实已经说得非常清楚透彻,但个人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另一个是听了很多牛人的思想,感叹自己开始学习的太晚,思维格局还差的远,客观来说可以归于时间和金钱的稀缺,但个人思维格局太窄和严重短视,贪图即时的享受也是非常大的原因。
有一个观众提到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人是最精彩的书!
只关注于书本,没有生活观察和实践,容易让我们陷入思维定式,纸上谈兵,陷入形式。
这个感触自己原来有过,学问之道:体用术里有提到,体为根源,但运用才能获得反馈和从而感知到调整。
个人有成功路径依赖,容易陷入只读书本这一单一获取信息模式,忘了运用和实践,如小语战友的文章里提到的手里有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博士群激烈辩论雨点会不会打伤人这一生活常识。
这段时间要反复提醒自己,学了也要运用,学了不用,纸上谈兵等于白学。
当下自己金钱、时间、注意力都处于稀缺的状态。记录下改变的方法,开始实践!
改变稀缺的心态,是“逃离”的重要前提。
那就是无论你现在是不是处于稀缺状态,首先解放大脑,才能让自己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的恶性循环。
把一部分“紧急”和“必要”的事情给放弃掉。
在完成满足生存所需的最基础工作后,要占据带宽的不那么紧急重要的事情能不做就尽量不要做。—蚂蚁私塾《稀缺》
重点在记录每日的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去回顾这一年里走马观花学过的知识点,反思自己生活工作中的应用和实际效果,其它的先放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