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萝卜计划
这一个月陷入了困境。
想做的事太多。
川大古文考研,分为面试,专业,英语,哲学,大二即将结束要准备着了。近在咫尺的是六月的六级英语。
写作,要努力专注网络小说更新和投稿。
锻炼,要坚持街头健身和跑步。
大三要考教师资格证了,该准备了。近在咫尺的六月的二甲考试,书法还要练。
还要阅读,四书五经该看完,之前的书要重看,辩证法要看,心理学要看,文心雕龙要看,李笑来三部曲,少有人走的路,冯唐,汪曾祺,张爱玲,毛姆,村上春树……
我看过《要事第一》《精要主义》《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但却陷入了最糟糕的情况。
给自己安排满满的计划,以为能够合理兼顾所有的事,结果往往抱着极高的标准无法容忍做不到的事,完美主义——导致了极大的愧疚感,降低了自我效能。
第二天,或者到了下午就开始寻求解脱,往往诉诸于手机的娱乐功能。
不管是什么形式,小说,电影,美剧,游戏,最右,知乎……只要能帮助我迅速遗忘痛苦,哪怕是简书都能玩上一天。
这样逃避颓废两天又开始醒悟,想起自己的目标,又决心重振旗鼓……然后,同样的循环。
我意识到完美主义对我的阻碍,我反复告诉自己——完成比完美重要。
但还是逃不开它的影响,写的小说,写时挺满意,越看越不满意,以至于热情消退,怀疑增加,无疾而终。
它是虎头蛇尾,不能坚持的罪魁祸首。因为追求完美,一点困难都无法正视,不敢面对,所以往往追求着新的开始。
但没有新的开始,我试过,新年,生日,奶奶死的那天,512纪念日……无论多特殊的日子,都是徒劳,没有新的开始……
寄托于新的开始,企图不承认以前的自己,为自己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这是不可能的。
所谓完美主义事实就是逃避主义,核心是信念的缺失,不敢面对自己的不足。
完美本身就是自卑的表现。
但我又害怕自信的自己。
Rex周一——5月复盘为什么会恐惧自己好的那一面?
因为害怕自己不合群,对归属感的需求?
害怕好的自己,好的版本的自己带来的是没有经历的事,对于未知的恐惧?
害怕自信变成自大,像以前那样失败?
真正的自信太难,不是成功心理学描述的那么简单。
最靠谱的还是心态依从行为效应,也就是通过微小的进步来带动信念。
然后信念又反哺行动,好循环。
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能做到的小的改变,以此来打破心态的阻碍。
螺旋式的跃迁,最终发生大的改变。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高中哲学的道理,柯云路中学生成功法教过的东西,自己都没能想起。
古典说过,戴维迈尔斯说过……
写作果然是好的思考方法。
我现在的策略就是萝卜计划。(循序渐进的计划)
看起来很简单啊,自己也曾这样做到过不少事,为什么却忘了?
果然要多总结。喔,现在流行的叫复盘。
那么我的萝卜计划应该怎么弄呢?
跑步和健身的计划已经有了。
英语的,阅读的……都还没有……
尽管如此还是觉得时间精力状态不够。
难道我还要做更简单的?
不能贪婪,那就做最简单的,简单到自己觉得轻而易举……比如写一段文字。
最开始写这个文章就没想那么多,就想趁上厕所写点……结果,依靠惯性写的不想放手。
果然,这样的方式是可行的,但要注意是自己感兴趣的,以前做到过的,叫我做五分种数学题那我就肯定做那么久。
但可喜可贺的是,写作,锻炼,阅读,学习英语与专业都是我愿意做,有惯性做下去的事。
想到这我还是很开心的,毕竟自己想做的事都是能做的。好好做下去,未来的梦想真的能实现的。
我不能想到比通过写作赚钱生活更好的工作了。
加油,趁着大学。
这是我的机会。
2.早起
早起的三个障碍。
一是早睡,担心起来的早精神不好反而补瞌睡,因为晚上不好早睡,室友打游戏到半夜,沟通多了反倒我自己成了打扰别人打游戏的。
二是早起缺乏明确的事做,不知道做什么事,锻炼,英语?总感觉吸引力不够我起来。
三是每天有大量时间都没有把握住,何必争早上那一会儿?很多时候都是早上起来的很早做事,剩余的时间却都在玩。心理就想着,早起有什么意义?
所以,最大的问题是是否能把握时间,调整状态,早上不是目的,用它来带来有掌控的积极的一天才是关键。
它应该是仪式一般的东西,是启动。
3.读书笔记
终于把超级大部头的《社会心理学》看完了,受益匪浅。
把20卷论语看完了。
文心雕龙,爆款写作课也都是看了点。
我的读书不如以前那么有节奏了,因为想读的太多反而不知道先读完哪本。
还是决定把以前读过的好书读完。
读过但觉得一般就放弃。
这个月看的书太少了。
《论语》
今天才算是真正读完了论语啊,上次看的书版本不一样,只有四节,今天才把20节全部看完了。
抄书抄书!之后在看别人的论语译注。
第一次通篇精读,发现了些和以前听闻金句和上课背诵不同的感受。
第一,古文的东西还得要古文来解决。
很庆幸书里有大家的注释,不光仅仅是注释词意,更是进行解读,如此方知只看现代文的注释和翻译是多么的愚蠢和狭隘。
现代翻译多是把古字拼凑成一个现代词,就像“仁”,明明是个专有名词般的东西,可以理解为“真理”“上帝”“终极意义”“规律”,却把它定为“仁爱”,搞的我以前以为儒家的东西就是讲的“利他”那一套。
再比如“忠”,“为人谋而不忠乎”,翻译的往往是忠诚,好像教导我们要忠心耿耿跪舔似的,其实是“尽己”,全力以赴发挥潜能的意思。
第二,知识有了体验与联系,让人很痴迷。
以前理解的东西要么是太狭隘要么就是太浅显,所以总是不以为然,“懂了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前觉得太简单了,老师问你知不知道你诚实说就好了。
现在才发现,真正的要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多么的困难。
亚里士多德说“认识你自己”,自我认识可以说是人类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只能追求却无法占有。
读了《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了解了人类的一些心理机制后,才发现我们对自我理解是多么的狭隘,你以为你知道的你真的不知道。
难怪,用的是“是知也”,智慧那么容易达到。
比如“其争也君子”,说的是君子不争,但在射箭比赛上一定要争,推广来,也就是说不管是体育运动还是游戏比赛,都要争,但是要争也君子——这个体会是打了王者荣耀后才有的,在里面看多了队友对手的互喷,才发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多的难,也才发现其珍贵。
再比如“温故而知新,是知也。”以前觉得这话太简单了,就是要多复习嘛。
直到《好好学习》里说“你觉得以前的自己很蠢那么才证明你学到了东西。”
怎么判断学习的标准?怎么判断是否有效能的学习?
那就是“温故而知新”,能从自以为的常识中发现非常识,从诸往而知来者,才说明你得到了。
读完此书对于孔子的感受也越发深了,惊其之伟大。
很多时候,我们对书中的观点是没有争议的,甚至觉得太简单,是个小孩都知道——但这恰恰证明,我们的思想受其影响之深。
如果说基督塑造了西方世界的文化,释迦塑造了印度的文化,那么孔子就塑造了中国的文化。
也难怪当初要拆孔庙——孔子就是中国的神,他就是信仰。
孔子不光是类似耶稣这般宗教人物的存在,更是相当于炮制出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影响之大恐怖如斯。
再说四书五经,这些书几乎都和他有关系。
这个人就是中国思想的源头。
现在想想,如果你自己的思想到两千年后仍然被接受学习,那是种什么概念?
《社会心理学》
3月份就借到了,今天才彻底学习完,有点拖了。
第一本大部头书,第一本教科书。
发现它还是因为读完《影响力》后在豆瓣同类推荐里找到的,果然不愧是知识源头,不愧是教科书,不愧是考研心理学要读的书。
不光是《影响力》,《自卑与超越》,《乌合之众》等等都能在其中找到印证,更别提励志书里逃不开的态度,信念,行动等问题。
这种科学,教会的不仅是理论,更是思考的逻辑,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思维体系,在我所学里,只有高中政治哲学的辩证法部分能与之媲美。
做的笔记,还要好好理解好好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