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4.4癸卯年 闰二月十三 星期二
备注:Day507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跟司马懿学管理》之《竞争矛盾巧化解》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赵玉平
名言佳句:
我们说言论自由 ,但言论这种东西,需要的是发表,不能发泄,更不能排泄。
展示最稀缺的,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认可。
举奸需机密,扬善要彰显。
内容:
策略一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吴质缺点:一旦得志便猖狂,对周围的同事傲慢无礼,得罪了很多大臣。
其中有三点:一是吴质狂妄自大,凭着曹丕的恩宠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二是吴质作为寒门出身的干部,和一般世家子弟出身的干部素来互相看不起,矛盾由来已久。“今日来客,往日有意;今天打架,往日有气。”眼前打架的都是以往积累的矛盾。
三是吴质缺乏战略眼光。人家领导给你贴金,你给人家领导贴屎。
吴质出身寒门,而且没有任何军功,一直都是为曹丕一个人服务,因此周围很多人不服他。这种前景下,吴质跟这些人针锋相对是非常不明智的。
吴质结局:首先,在托孤大臣安排上,曹丕虽信任他但考虑到其人品和人际关系,没有让吴质介入。
其次,古人讲究在死后给个封号,比如赵云封号叫“顺平侯”,夏侯惇的封号叫“忠侯”,而吴质的封号却叫“丑侯”,通过这个封号就能看出当时曹魏上下对吴质此人的看法。
正是吴质谁都不服,谁都瞧不起,偏偏非常认可司马懿。曹丕死后,吴质在跟曹睿谈到司马懿时说他“忠智至公,社稷之臣”,这个建议对司马懿后来的事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司马懿是人越成功越低调,越闪光越夹着尾巴。他安排工作时,轰轰烈烈,大张旗鼓,严格要求,但是做人时,永远谦虚、温和、低调处事。
策略二 看清角色,做出姿态
当时曹真跟司马懿内部斗争很激烈,事事压制司马懿,处处跟司马懿攀比。但司马懿反而主动替曹真想办法、出主意,成全曹真。
曹真是领导,他是下属,曹真姓曹,是朝廷正宗的宗族,而他是个外姓人。
内外有别,上下有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领导跟下属争,下属最好的方法就是谦和、忍让,秉持一颗公心,越是谦和忍让,主动权就越大。
所以司马懿的谦和忍让是经过判断后做出的一个针对性策略,这个策略叫做“先看清角色,再做出姿态”,到底是争,是让,是防,是守,是折中还是双赢,这需要看自己的角色定位。
中国人在看清角色方面有很多智慧,叫做“父不做媒,母不做师,喜不过生父,悲不过孝子。”这是看清角色做出姿态的基本方法。
什么叫“父不做媒”?就是当爹的不给自己儿子做媒人。因为介绍自己儿子是件困难的事,说儿子好,群众会觉得“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越说好越丢人。要说儿子坏,说一点点,别人会扩大十倍。
“父不做媒”,这是角色决定的。
什么叫“母不做师”?亲好不能当孩子的老师,因为妈妈从小有养育之责、哺育之恩,在孩子面前是个百分之百的感情角色。
你给孩子当老师,说轻了他不当回事,说重了伤害他的感情。过去人讲易子而教。
“喜不过生父,悲不过孝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邻居老爷子过世,周围人来吊唁,吊孝的人不管多么伤心,都不能超过人家的亲生儿子。
“喜不过生父”就是邻居家生了小孩过满月,若去喝满月酒表现得比亲爹还高兴,这就要出大事了。
所以做人做事可以有投入,有态度,但是必须要注意角色。
策略三 以退为进,只守不攻
当我们面对一个有权势的上级,比如公司副总总是跟你过不去的时候,你要谨守这五条原则。
第一条, 内外有别,大局为重。他再跟你争,也是自己人,咱不能因为自己人的内斗就影响了公司大局,而且尤其不能借刀杀人。
第二条, 不越位,不抢功。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有问题我跟上级沟通,但我绝不越级汇报,也绝不随便乱说,向别人公开矛盾。
第三条, 用事实说话。你跟我争,我不跟你争,咱用事实证明,让实践检验真理,事实胜于雄辩。
第四条, 高姿态,高动机。我考虑的是公司,是事业,是团队业绩,不谈个人的事,展示出高姿态、高动机。
第五条, 提前做好规划,控制局面。防止损失过大,一旦出了问题,可以及时收手。
启示:职场竞争历来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对司马懿来说,上层有曹睿对自己的观察,还有直属领导曹真的忌惮,这搁谁也得打起精神全力应对,一招不慎则人头落地。
他通过观察曹睿对身边人的态度及朝廷中对其身边人的风评来判断做人做事的方向和规则,更难的是处理嫉妒自己的直属领导的关系让人看了很揪心。
曹真的轻敌让其轻易陷入诸葛亮的圈套,而司马懿却不与其计较打赌往事,只说为了国家社稷要紧。这样的胸怀更是让曹真难以望其项背。
也正是看到了司马懿的胸怀和境界,在曹睿眼中司马懿的个人形象也越来越高大,逐渐成为曹睿心中最有大局观、最可依赖的军事干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