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曾参加过一个公益机构的暑期阅读推广活动,去到广东云浮一个乡村小学里做暑期阅读推广。当时,我负责的是小学三年级的绘本阅读课,备课时,读到一本关于死亡教育的绘本——《獾的礼物》。精心准备后,我就去给三年级的小朋友上课了。
课堂上,我给他们讲述了獾的故事,有几个小女孩忍不住抽泣起来,男孩子们的眼眶也红红的。农村的孩子都比较早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自己的亲戚长辈逝世的事。
课后,我收到了一个小纸条,上面没有署名,用歪歪扭扭的字体写到:
老师,我 xiang 爷爷了
那一刻,我也忍不住想要落泪。
我们都知道,死亡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每时每刻都有人离开这世界。然而死亡又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没有人知道死去之后是什么样子。于是,人类自有文化以来就对死去的世界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里,人死了都要去阴曹地府报道,善良的人能很快投胎转世,而做太多坏事的人就会上刀山下火海受尽折磨。尽管这是劝人向善的一种方便法门,但也给无数人留下了心理阴影。
于是,死亡成了一个无法谈论的话题,尤其无法和孩子谈论。但是,回避死亡,就能避免死亡吗?并不会。
那么,如何对孩子展开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呢?与其让他们在各种阴森恐怖的鬼故事中认识死亡,不如用温暖美丽的童话故事来认识死亡。
《永远的艾达》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死亡和告别的温馨的故事。
《永远的艾达》当时格斯和艾达是一对北极熊,住在城市中心的大公园里。它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每天都会在一起,一起游泳,一起玩耍。
有一天,艾达生病了,并且再也无法好起来,也无法游泳和玩耍。格斯非常难过,但仍然每天都去艾达的洞里陪伴它,它四处搜罗艾达喜欢的玩具和零食,还给艾达带来游客们的问候字条。
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当格斯为艾达梳理皮毛时,艾达慢慢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睁开。艾达离开了,但格斯仍然感觉得到它和自己在一起,因为它们曾拥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
《永远的艾达》的作者卡伦·莱维斯是美国新学院大学创意写作课的老师,而故事中的艾达和格斯是一对曾生活在我们这个真实世界的北极熊,它们住在纽约市中央公园的动物园里。后来,艾达因病去世。作者根据它们的真实故事创作了《永远的艾达》这本书,期间,还曾去动物园里看过格斯。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格斯失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这又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尽管艾达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它会永远活在格斯的心里,也会永远活在爱它的人的心里。
格斯作者卡伦·莱维斯的文字温柔而诗意,读来令人悲伤却又感到慰藉:
他走到艾达以前喜欢晒太阳的地方,倾听者他们的城市在他周围的律动。
他想起了艾达说过的话:不用亲眼看见,也可以感受到它。
人行道脚步啪啪,街道嗡嗡嘈杂,格斯的心咚咚作响。
艾达就在那儿。
永远都在。
曾经读到这么一段话,来自科学松鼠会: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亲友就是身边的暗物质。我愿能再见你,我知我再见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们的光锥曾彼此重叠,而你永远改变了我的星轨。纵使再不能相见,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网的永恒组成。
那些我们爱过的人,组成了我们的宇宙。哪怕他们已经离开,却从未走远。他们会一直在我们心里,永远都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