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一些报道上看到过有人质疑现在学校通用教材,具体举例说历史教材编排太过重基础,不过是一些大事件以及发生时间的串联。有人指责学生这样学习历史,怎么可能有历史专家型思维?学生不会专家思维,以后怎么可能成长为专家?乍一看好像确实很有道理。但只要放在实践当中,就会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的疑问存在逻辑缺陷。
首先,一个简单的疑问:专家是怎么成长起来的?难道是天生的?答案是否定的,所以说所谓专家也是跟着课本学出来的,只不过通过长年累月的学习拥有了专辑型思维而已。
其次,探讨这个问题的前提是,我们假设学生在认知上有能力做到历史学家所能做到的事儿,但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专家之路没有那么容易跨越,何况是脑中还没有对历史,对文史专业行成自己的思考。
最后,初学者之所以不能像专家一样思考,本质上是因为:一,学生知道的事实性知识比专家少很多,想要行成思维,基础知识根本不够用。二,初学者所知道的知识与专家所知道的知识会以不同方式存在大脑里。初学者知道的知识是零散的,未建模的,占用大量工作记忆空间的知识。而专家对于知识的掌握已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事实上,没有人能够不通过培训就像专家一样思考!所以,我们不得不提到,背景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工作记忆空间的局限性,可以组合或者合并分散信息。工作记忆是思维发生的场所,工作记忆又是有效思考的瓶颈。
初学者想要成为专家的唯一路径:首先熟悉并掌握教科书上所有关于事实性的知识,课堂上,听老师如何解释认知原理。然后,通过实验或者例题验证这一原理。最后,通过大量练习熟练掌握验证原理后的结果,行成自己的思维。其中丰富的背景知识与海量练习缺一不可。
另外一点区别:科学家在总是在探索未知;他们在用丰富的经过揉和,重组的“新”知识解决问题,行成的是问题类型的抽象性思维。初学者面临的则是既定的结果,只是期待操作过程是否正确,合理。正是多年的知识积累和大量练习,才会可能导致初学者的思维方式从量变达到质变。行成专家的型的思维,及深层次结构思维,它是抽象的思考,是能在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的能力,并且专家还善于并实现迁移和应用。
所以说,练习成为专家绝不是几日之功,是长年累月的知识和经验的累积。我们或许还不是专家,但是很庆幸我们走在成为专家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