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上映以来,热度不断,各大号都出了评论文章。
这部曹保平导演导的影片,据说是推迟了五年才上映。可即便是五年后的今天,再看,也没有一点违和感。
《狗十三》让我想到这个问题:如果李玩不是学霸,结果会怎样?影片讲的是一个叫李玩的女孩,初中生,十三岁。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生活上倍受照顾,算得上是衣食无忧。虽然爷爷也有重男轻女的老思想,但不排除他对李玩的宠爱。
李玩喜欢物理,喜欢天文学知识。为了保送重点高中名额,爸爸不顾李玩的意愿,替她做主报了英语补习班。
《狗十三》让我想到这个问题:如果李玩不是学霸,结果会怎样?为了弥补自己的内疚,爸爸给李玩带回一条狗。李玩给狗起名爱因斯坦。
从开始的排斥到喜欢,慢慢的李玩和爱因斯坦的感情日益深厚。
可没想到爷爷在给李玩买螃蟹的时候,爱因斯坦走失了。李玩回家后伤心欲绝,到处找狗 。情急之下推倒阻止自己找狗的爷爷,导致爷爷脚受伤。
又一次放学后,李玩为了找狗,很久没回家,奶奶为了找李玩,迷路了 。李玩回家后遇到了火冒三丈的爸爸。打破了她喝酒的啤酒瓶,拖着她出去找奶奶。幸亏没出什么意外,奶奶找到了。
这时候矛盾激化到最高点。到家的爸爸恼羞成怒,对李玩大打出手。逼着她给爷爷奶奶道了歉。事后爸爸抱着李玩,让她坐在腿上跟她道歉,爸爸打你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狗十三》让我想到这个问题:如果李玩不是学霸,结果会怎样?李玩的英语考试考了95分,年纪第一。爸爸很高兴,答应带她去看天文展。继母迁就她,买来一只类似爱因斯坦的狗。虽然,李玩一眼就认出不是爱因斯坦,继母却还是不承认。
李玩物理竞赛全省第一名,有了报送资格。爸爸觉得很有面子,带她参加各种聚会。话里话外都是骄傲和自豪。
《狗十三》让我想到这个问题:如果李玩不是学霸,结果会怎样?如果李玩又懵懂又叛逆成绩又不好,尽是找麻烦不能让爸爸有面子,会是怎样一种结局?
突然心里有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什么时候,孩子成了我们的一部分,一个代表面子,尊严的工具。
我们真的做到了从小就尊重她吗?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那样去尊重?
无论她本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做父母的都能尽自己最大努力,无条件去爱她,接受她。
我反正是没有做到,一个自认为还算开明的妈妈。回想起来,因为自己的认知给孩子或多或少带去很多伤害。
很久很久,我也和李玩的爸爸一样,有时候把自己的行为,披上为你好的外衣。
《狗十三》让我想到这个问题:如果李玩不是学霸,结果会怎样?
朋友海米说,她爸爸当了一辈子优秀教师,哥哥姐姐都优秀,985,211重点大学毕业。到她却是成绩平平,只考上中专读了师范,毕业出来当了小学老师。
用她爸的话说,她就是全家的耻辱。
她说小时候,父亲管教严格。每次没考好都吓得战战兢兢。父亲无数次对她说过,你成绩这么不好,脑筋都是浆糊,不如死了算了,活着丢人现眼。
海米说,这种话我简直是从小听到大。甚至暑假看电视,她爸都能联系到学习上。出口就是:学习不好,还有脸看电视?
有好几次,还动手推搡海米,直接粗暴地把电视关掉。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海米永远比别人反应慢半拍,她自己都说自己的感觉不灵敏有时候觉得整个人都是木的,严重质疑自己的能力。虽然教学工作优秀,从来不自信,也不懂拒绝。
后来学了多年心理学,她才说,幸亏我木,这是无奈下对自己的保护,我但凡敏感一点,早已经死了好多回了。听了真是让人悲哀。
《狗十三》让我想到这个问题:如果李玩不是学霸,结果会怎样?每个人都虚荣,这是本性,不用否认。
好像只有比较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谓的面子不过是,连自己都无法面对的心虚,怯懦。
幼时拼父母,拼家人。青春期拼穿衣打扮。进入社会后拼工作,拼收入,拼配偶。人到中年拼孩子。到了晚年拼身体。
拼的过程,是长大的过程,也是不断妥协的过程。
就如同自己手里拿了刀和锯,一点点敲掉自己突出的,有刺的,不和适宜的部分。直到长成一个父母喜欢的,社会认同的精英。
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
大人都是从孩子长成的,你见过真正的孩子吗?
影片最后让人思考,弟弟昭昭学溜冰,娇生惯养,在家把奶奶头打破都不用道歉的熊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摔倒想退却,想赖皮,想依赖教练的时候,只能一次次自己爬起来。
透过李玩的眼睛去看,她是不是也会思考。
无论你是谁,自己的人生都要自己去面对,别无他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