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相信吗?太多数的自信都没有根基

相信吗?太多数的自信都没有根基

作者: 红图 | 来源:发表于2017-09-16 09:08 被阅读0次
    图片来自网络

    自信,一个很简单的词,一个经常被我们提起的词,但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自信”到底是什么。一个经常出现的场景是:

    当你自信时,人们倾向于说,别太自信了,年轻人,小心使得万年船。可当你不自信时,人们又倾向说,自信一点,相信你的潜力,你可以的。

    思考“自信”,会出现以下2个问题:

    1)你凭什么自信?

    2)不自信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让自己更加自信?

    这篇文章,我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自信的作用

    首先明确一点,自信能产生巨大的人格魅力。自信的人一般昂首挺胸,步伐轻快,精神饱满,气韵内含。自信的人所产生的气场会辐射周边,使处于身在气场内的人对其产生信任感。

    试想,你和他人谈合作,你都不相信自己能做成事,你这些想法或多或少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被他人察觉,他还愿意和你合作吗?

    此外,自信产生的力量也会作用于自身,影响我们的一生。这种影响分为2个层面:1)短期和2)长期

    1)短期:试想,3分钟后你需要上台演讲,你已经在家里把演讲稿背到滚瓜烂熟,轻易就能完成演讲。换言之,对于完成这场演讲,从演讲本身而言,不存在问题。

    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你是否自信?如果你不自信,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这场演讲,继而产生恐惧。恐惧会让你发挥失常,原本在家里倒背如流的演讲稿却怎么也说不好。

    相反,自信的人由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这股信念的力量,会让你泰然处之,气定神清,发挥出色。

    2)长期:长期的自信渐渐形成我们的人格特质,产生气场,为我们的一生提供莫大的帮助。


    伪自信

    人类具有比较的天性,幸福往往基于比较而得来。看到他人能力超群,多少有点黯然神伤,而看到能力比自身弱的人,多少有点优越感。

    很多层面上都是如此,比如财富,容貌,背景等。想要挣脱”比较“得到幸福,太难太难。

    自信不能基于比较而来。如果总是和比自己能力差的人比较,基于这种”可怜“的比较得来的自信,并不具备根基。因为总有比你更有能力的人,和他们相比,你难道就没有自信了吗?

    自信也不能基于外界评价而来。外界评价不是由我们能控制的,一旦基于外界正面评价建立自信,一旦负面评价来临,自信必然崩溃。

    对此,我们需要做的是:

    (1)不要和他人比较,不要总是关注别人有什么,多反思一下,自己有什么。

    (2)获得正面评价,可以开心,但不能狂妄。得到负面评价,可以伤心,但不要低迷。多省视自己,回到自身:我的优点是什么?如何发扬优点?缺点是什么?如何修正?


    下面的篇幅将为大家建立真正的自信。回到自身,真正的自信基于3点,下面逐一展开。

    自信的第一层根基: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实现提升

    现实往往很残酷,回首一望,依然孑然一身。但没有必要自暴自弃。相信我,每个人都具备成长的潜能,人是可以改变的,只是改变太难太难,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抗争。

    在《看见自己的成长》这本书中,卡罗尔•徳韦克提出人类的两种思维方式——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自己具备潜力,现在的困境只是对自身的磨砺,它是成长的肥料。

    而僵固型思维的人相信很多东西是天生的——我不是天才,就活该一辈子出不了头。他们认为学习好的同学都天赋秉异,而自己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是一个笨小孩。

    这两种思维方式都会形成自证预言,所谓自证预言,指一件事物本身不存在,但由于你相信它存在,随着时间流逝,这件事物竟会真的出现。

    比如,人们都相信一家银行会倒闭,纷纷从银行里取钱,结果导致一家本身没有问题的银行最终倒闭,这就形成一个自证预言。

    对于僵固型思维的人而言,由于相信自己是一个笨小孩,认为就算经过自身的努力,也不可能成就不一样的自己,所以他自然不会太努力,最终真的成为一个笨小孩,完成了整个自证预言。

    成长型思维的人明白,基因只是决定了成绩的一部分,剩余的部分可以用努力用方法来抗争。

    为了深入探讨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的关系,明确学习能力具备改变的性质,我们需要了解一个问题:学习能力由什么因素影响?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得出学习能力由以下5个维度影响。

    1)天赋倾向

    根据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智力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而是包括多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些单元各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系统。多元智力理论区分出8中相对独立的智力,如下:

    1.言语/语言智力。体现在阅读书籍和理解他人的话语。
    2.逻辑-数学智力。体现在解数学题、算账、逻辑推理。
    3.空间智力。体现在倒车、看地图、往有限的空间装更多的东西。
    4.音乐智力。体现在唱歌、创作歌曲、对旋律的把握。
    5.身体运动智力。体现在跳舞、打球、等运动。
    6.人际智力。体现在与他人联络、试图了解他人的意图。
    7.内省智力。体现在认识自身、反思自己的错误。
    8.自然智力。体现在理解自然中各种模式。

    关于智力的理论,当然不止这一个。在学界,多元智力理论受到众多抨击,认为智力并不呈现模块化的特点。关于智力的问题,在这里不展开讲。

    在这里引用多元智力理论,只是为了证明人们具有天赋倾向。或许多元智力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智力,但它至少在能力这个维度上,对能力进行了不错的划分,这个划分具备很大的参考价值。

    我们可以根据这8个智力维度,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在自己擅长的方面进行学习,自然更加轻松。此外,天赋除了有倾向性还有高低之分,比如莫扎特就是一个音乐神童,让他去研究数学,成就可能不会太高。

    2)工作记忆

    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如果把大脑类比成计算机,所谓的工作记忆就是内存。

    也可以把工作记忆类比成一个容量有限的虚拟空间,外界的信息输入这个空间进行处理,处理结束再把经过处理的信息传输到长期记忆。

    工作记忆是连接外界和长期记忆的接口。所以我们思考时,工作记忆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工作记忆和其他认知能力结合运转,比如语言能力加上工作记忆就形成了阅读能力。工作记忆的容量及其有限,通过后天改变的幅度也不大,基本上依赖基因的作用。

    3)信息容量

    指头脑中存储的信息总量。经过更多的学习和经验,头脑中的信息容量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信息容量的上升,人们的学习能力实际处于上升的阶段。我们头脑中信息越多,利用这些信息去处理其他的新信息就越容易

    在这些新信息里,如果新信息与头脑中的信息的关联度越大,我们处理地越流畅。比如,学过初中数学的同学和没有学过初中数学的同学,去学高中数学时,学过初中数学的同学明显具备相对优势。

    与有限的工作记忆相比,长期记忆几乎是无限的,信息容量从理论上讲,可以无限增大。

    信息容量的大小极大地影响我们的学习能力,而信息容量可以通过大量的知识积累获得,随着我们头脑中的知识越多,我们的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强。加上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联系,随着积累的加深,最后会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

    4)思维模式

    所谓思维模式指:思考问题的路径,方式,方法或者形式。在探索学习能力的大前提下,思维模式可以理解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很关键,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科学的学习方法符合大脑认知的客观规律,具备充分调动大脑潜能的能力。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习得,而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极大的提高学习能力。换言之,人具备成长性,除了个别天生或后天智力障碍的人,没有人是天生的蠢材。

    5)思维体力

    思维体力类比身体体力得出,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人能持续思考的时间的长短。

    一部分人精力充沛,思考2个小时,依然精神抖擞;有一部分人想了几分钟就头昏脑涨。影响精神体力的因素有:

    1.身体健康程度:身体羸弱的人更容易疲惫,在学习上表现地更加严重。

    2.身体供能情况:即体内的血糖水平,人们通过呼吸作用分解葡萄糖产生能量,而大脑消耗能量是身体其他器官的3倍。在能量供给不上的情况下,大脑只能呈现待机状态。

    3.信息容量的大小:信息容量越大,处理难度就相对较低,持续时间自然更长。

    很明显,思维体力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进行提升,精思维体力提升的同时,也就代表着学习能力的提升。

    小结

    天赋倾向和工作记忆更倾向于先天,后天很难改变。但信息容量,思维模式,和思维体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提升, 而且提升的空间很大。

    比如近年来渐渐为人们所熟知的日本三大料理之神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和「鳗鱼之神」金本兼次郎,他们都会经过数十年的刻意练习才获得现在的成就。

    由于相信自身能通过努力实现提升,你就能建立自信的第1层根基。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层需要我们用努力去进行维护,也只有我们去努力,才能真正地获得这一层自信的根基。

    因为如果你一边相信着自己能成长,另外一边却整天在玩手机,内心就会陷入矛盾。最后,由于相信自己会成长而建立的第一层根基会瓦解干净

    换言之,行为和信念达成一致,才能拥有真正的信念——知行合一


    自信的第二层根基:你需要有一件作品

    这是一个看结果、看价值的世界,老板不在于你有过什么样的苦难经历,有什么样的故事,他很可能只在乎你能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

    故事本身不值钱,再美丽、感人的故事都只是一个故事而已,不客气地说,现实中很少有故事能比刻意营造的小说情节更加动人。

    故事只有在你本身具备价值的时候,别人才愿意听你的故事,你的故事才会产生价值。也只有这时,你的故事才能为你增添色彩。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说自己拥有什么技能,什么能力,但既然有这个技能,何不把这个技能变成一件可以直接给人欣赏,可以直接体现自身价值的作品呢?

    如果身为一个画家,去一家画室面试时,与其不断地和面试官描述自己的技能,还不如直接把自己的代表作拿出来;
    如果在学编程,与其不断地看教科书,还不如直接上手敲出一个程序,遇到问题再去找答;
    如果身为一名厨师,代表价值的不是口口声声说自己做菜有多好吃,而是一份让大家称赞的作品。

    拥有一件不可思议的作品的人才能有底气,还能称得上真正的自信。这件作品代表了自身技能的大成,直接表现自己的价值。

    自信和自大就一字之差,自信指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成,并且TA有能力把事情做成。而自大的人,TA也相信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做成,但却没有能力把事情做成。

    很多时候,自信和自大很难区分,你说自己是自信,别人说你也太自大了吧。其实检验的方式很简单: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用作品说话。如此,自大的人就无所遁形。

    拥有一件作品,拥有一件不可思议的作品,你就为自身的自信奠定了第二重根基,不至于落入自大的陷阱。


    自信的第3重根基:怀疑自己

    怀疑自身和自信似乎是一对矛盾的存在,两者水火不容。人们会问,你都怀疑自己了,哪里还有自信?但事实就是如此,自信也基于怀疑自己。

    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总是正确,永远的正确根本不存在。怀疑自己是为了修正错误,有了修正错误的武器,才能保持自身处于一个相对正确的位置,这样才可谈自信,不然何来的自信?

    自信的人敢怀疑自己,没有怀疑,就没有修正。没有反复的修正,何来的自信?因为人总会会犯错。

    马云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如果我将来写书,我不会阿里巴巴做成了什么,而是写《阿里巴巴的1000个错误》。

    巴菲特的投资拍档查理芒格有一个思想:反着来,什么都会反着来,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不一样,但是失败都有其共同点。

    只要能把所有可能出现的失败都考虑到并进行预防处理,那么成功就会必然的。从失败中学习具备更大的成长潜力。

    再拿这篇文章举例子,我之所以敢把这篇文章发出来,是因为我相信这篇文章的观点是正确的,并具有指导价值。

    但在最后的观点成形之前,我不断地经历着「相信——怀疑」这个循环过程。我始终在怀疑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正是这种极度的怀疑让我发现观点的漏洞,并进行修补。

    也是因为不断的怀疑,让我对这篇文章充满自信。但这种怀疑还没有结束,文章发出后就要经历大众的点评,如果遇到批评意见,我还是会怀疑自己,并认真分析是否有其道理存在。

    然后做出选择:保持原有的观点或者修正自己的看法!最后相信自己的判断,继续保持自信。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自信及其牢固。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怀疑过后,我都会相信自己的判断,换言之,即相信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我们构建自信的第3重根基中一部分。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把怀疑自己分成两个层面

    1.用明辨是非的能力来怀疑自己的观点。

    2.用其他明辨是非的知识来怀疑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这两个层面并不非串联执行,而是并联执行。换言之,观点和用来分析观点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同时被质疑。

    而且,明辨是非的能力更为关键,因为用来判断观点是否正确的能力本身是错误的,基于这种“错误“能力,得出“观点正确”的结论是没有意义的。

    好比用错误的审核标准去检查一件产品,之后向大家宣布,这件产品质量没有任何问题。

    真的没有问题吗?很可能这件产品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当然,这件产品的质量可能没有问题。

    好比用一份不严格的审核标准去检查一件质量过硬的产品,也会得出产品合格的结论。坏掉的时钟,一天中也能有一次准时呢!

    所以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自身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否过硬?

    而这种能力可经由以下几门学科知识培养:

    1)概率统计。用证据说话,而最抽象级别的证据就是基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决策科学。如排除各种决策偏差。
    3)经济学。如效用分析、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时间价值等。
    4)逻辑学。如充分必要条件,证据和证伪等。
    5)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大样本、双盲实验等。

    这些知识很重要,我们借此来分析其他知识的正确与否。但这类知识也需要被怀疑,人类的知识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怀疑,才是科学的要义,科学从来都没有说过自己本身一定是正确,科学正因为敢于不断地否定自己,才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总结

    自信是一种需要进行维护的能力或素质

    在自信的第一层根基,如果我们没有以实际的行动去努力学习,不管我们怎么相信自身具备成长性,都没有效用。只有在信念和实际行动达成一致时,自信才能浑然天成。

    在自信的第二层根基,当我们有了一件作品时,不要轻易自满,应该更多地思考,自身的作品还有那些可以提升的空间,对其进行修改。更重要的是,需要持续地拿出更好的作品,保持自身的价值链不会断裂。

    在自信第三层根基,越自信的人就越难怀疑自己,要能力超群的人去怀疑自身,太难太难。而且这个怀疑的过程不能中断,一旦一个人把自己的大脑进行封锁,造成认知闭合,不敢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改造,如此下去,犯错的概率会越来越高。

    更重要的一点是,知识呈现不断更新的过程,部分的新知识会取代过时的知识,如果不对知识进行更新,自然更容易被时代的潮流淹没。

    三步走,打造“真正”的自信!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相信吗?太多数的自信都没有根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ry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