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进入职场后如何学习、提升自我这个话题。这个话题是不是属于老生常谈了?可资本市场就是一个让你沉迷于“解读”的地方。你时时需要有人让你如醍醐灌顶般彻悟。以下纯属个人的经验与偏见。希望大家看完后多跟我交流。
13年我进入了国内排名靠前的某财经传媒,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上午盯着直播,直到午盘结束。下午采访写稿拍出镜。想想也是轻松无比的工作,可三年前的我,第一天采访回来完全无法下笔,一篇600、800字的新闻读稿,我不知道正文怎么写,不知道专家的哪些话是重点。第一篇稿子被使用大概是入职两个月后,这两个月,坐在办公室里一种作为废人的挫败感时时强烈,尤其是另一个节目让我去帮忙举话筒的时候。我的搭档跟我说,每天多看看谁谁谁的观点是怎么写的,你也怎么写。正文稍稍改改就行了。于是,每天做的事情就是上午定好题目后,边盯着分析师直播边看各家媒体的稿子,每天采访的时间大多都定在下午一两点,中午吃完饭我就开始写草稿。做电视节目的,一要谨慎二要高效。因为经常要往北大清华跑,再加上北京常年堵车,基本回到单位二十分钟半个小时后就得拍出镜。其实最大的难题是国家政策性相关的题,怕写错,怕政治不正确,领导要骂。所谓又受气又辛苦,还是因为不懂。于是我开始把每天做的事情扩大细分了。每天早上6点醒,开始看新闻,主要集中华尔街见闻,一财,FT中文网,WSJ,Bloomberg,传统媒体的特点是深刻,新媒体的特点是快速。看新闻的同时一是记录不同的分析观点,二是搜集保存数据。差不多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然后到了单位再开始重新看别人的解读再写草稿。经过一段时间后,已经不再满足于写新闻了,兴致来了有时间,就通过搜集的数据、信息写报告分析。而完成工作的时间几乎缩短一大半了。现在我依然每天花三个多小时看新闻、看微博上一些大神的分析。写一些观点。能拿到投行的offer、信息的快速检索和处理能力,想想都是得益于这几年形成的习惯和积累。
说到微博,这几年大家都放弃微博转向朋友圈这个闭环了,我还是没扔掉,微博像个大广场,人声鼎沸,财经圈里有财上海这样说实话虐屌丝的,有曹山石、八妹这样八卦挖热点的,也有一些踏踏实实在记录投资心理、分析政策措施的。看得多了越发激活人的好奇心,事物无定品,随人识见以为高下。读书穷理,以识趣为先。我最近在看一本书,《活着为了讲述》,加西亚·马尔克斯唯一的传记,他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我钦佩一直在坚持记录的人,这亦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再擅长学习也要去接触那些更有深度、专业的群体,最好参与其中。这个过程中你在思考,在择选,而思考择选的过程中提高的就是你的方法论水平。看似系出偶然,之后则是必然。盐野七生认为每个人都藏着一颗英雄梦,有的人善于抓住偶然的时机,扩大和强化自己的优势。这个过程不仅要择选还要维护,当我们参与其中,有了一个圈子,这些人都在你的职业生涯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太多人选择了忽略,或者因为想走捷径被滥用了。
资本市场遵循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胜者如凶猛迅速的狮子,我这样从传统媒体过来的人,缺乏果断的决策能力,自然做不了狮子。只想如行业里的考拉般,一直在学习思考,同时被人喜欢。我不劝大家都跟我一样,读不读书全由你自己,只希望你有直面人生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