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二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这一章解析出来的主题就是两个字:学习!
如果翻翻我之前码过的字,论述过这个话题的文章没有十篇也有八篇了,真想就此揭过。
可是,我心中却有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需要再好好的思考一次。
“学习”这两个字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一开始我认为它是我们获得生存能力的方法,渐渐的我发现它是我们可以让我们更好生存的一种能力,现在我发现它是我们面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感悟人生的智慧。另外,从行为模式上来说“学习”也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接下来,我们先来谈谈被动的。
获得生存能力的方法
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从学翻身,学走路,学说话,到学认字,学知识,学技能,再到学做人、学做事,最后可以独立生活。
动物来到这个世界也要学习行动,学习沟通,学习捕食,学习自保,甚至连最简单的植物都要学会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改变自己的生长方向。
世间万物成长进化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学习”二字,它是每一个生命体想要链接世界最基本也是必须要掌握的一种生存方式。
提升生存技能的能力
人类通过学习从最初独立完成一个动作,发出第一声喊叫,到后来我们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图形等途径了解世界,再到我们能够深入探索世间各种各样的现象背后存在的原理并总结出规律,直至拥有可以创造新生的能力。
动物通过学习从最初只能简单的生存繁殖,到可以与人类产生互动,最后能够根据人类的指令做出很多本来他们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这些规律无不在告诉我们拥有的学习能力越强大,掌握的生存技能越高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管是作为生存的方式还是生存的能力,这两个层面的学习多多少少都有被动的一面。
因为即使我们不想学,也会因为环境,因为他人,因为本能的需求令到我们不得不学。
面对生活的态度
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那么的一些人,除了会做人人都会做的事之外,他们还能够渐渐的掌握一些别人不具备的能力,又或许是把别人也会做的事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会的级别拔高好几个层次,随之而来的是把生命的层次也拉高好几个级别。
同样的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有些人在别人的指令下,开始日复一日机械的重复着一些简单工作,就此开始两点一线的生活,然后结婚生子,柴米油盐酱醋茶。
从踏出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学习新知识”的这个概念就已经从他们的脑海里剔除,也不愿意再为学习伤脑筋,多少年后思想就一直停留在认知的某一个层面再也无法提升。
有些人,即使离开了学校参加工作,仍然在继续学习,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不断的查漏补缺,不断的丰满认知,也会为了能将工作做得更好,获得更多的进步,达成更佳的成绩,应对更高的挑战而不断的努力。他们会因为愿意选择承担更大的责任,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也获得更丰盛的人生。
我们在生命中的三年、五年之后再回首看身边的人,你会发现有些人一开始的起点可能差不多,但是时间却渐渐的把彼此的距离拉开了,很多人在感叹造化弄人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一件事“那些拥有别人羡慕的成就的人通常都吃了别人吃不了的苦”,这里面一定有“学习”的苦。
在别人选择享受安逸舒服的时候,他们一定是选择了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学习如何更好的与人沟通,学习如何更好的做好工作。
在面对生活的时候,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选择了延迟享受,选择了自我升级,同时也是选择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感悟人生的智慧
这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身的优势长板和弱势断板,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里面也有着天生的特质,人们受家庭、地域、教育、经历的不同在认知的维度上也会各不相同。因为身份责任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也会不同。
认知的差异势必导致行为方式的不同。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对的,别人却认为是错的。别人认为是好的,我们也会认为是不好的。我们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别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别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却认为是无法理解的。我们认为要注重目标,别人会认为要关注过程。别人认为要注意细节,我们却认为要以大局为重。
到最后我们却发现,原来我们只是站在了两个不同的点去看待同一个事物,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缺乏的只是一种转换的思维和愿意倾听并学习对方思维优势的智慧。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一种人,他们看向任何人的眼光都会一分为二,而对待他人的态度始终保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谦和”。
他们还有一个本事就是能够自我检讨,遇到任何事情与自己原本的认知产生异议的时候,他们不会一味的坚持己见,更不会武断的排斥他人的看法,相反他们会融合吸纳,他们会把别人思想中好的部分提取出来完善自己的思维和方案,且不断尝试不断论证,不断优化不断提升。
他们总能在不同人的身上发现不同的闪光点,并且要么选择自己习得这种能力,要么选择借用别人的这种能力。
他们就仿佛一块海绵,不断的在吸取外界的优质信息。他们也仿佛一个过滤器,总能用积极乐观过滤掉消极负面。
也不知道你在跟这样的人交往过之后,你会发现原来人与人的相处中不是只有喜欢就一起玩,不喜欢就各不相干,原来我们可以进行筛选和调和,还可以选择忽略和包容,甚至可以选择认知和提醒。
从他们的眼中看世界,每一个人身上都能找到可以发掘的潜力,再不济也能给自己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有可以分析探讨的因由,再不济也可以摸到一些事物发展的规律。更有甚者,他们可以接受自己的身边存在与自己思想不一致的声音,如果是积极的,他们用来弥补自己思维层面的缺失;如果是消极的,他们会借此反省自己,并提醒自己要保持警惕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他们不会轻易的去否定任何人和事,只会在倾听的中学习思考,只会在思考中辩证前行。
拥有了这样学习力的人,毫无疑问会在岁月的洗礼中将自己打磨得圆融通达,因为他们拥有了一种善于发现、善于辨析,善于自我内化的大智慧。
这样的智慧不是可以被动习得的,需要在生活中经历无数次的自我审视,需要不断的自我修正,需要放弃所谓的骄傲和坚持,需要一边接纳一边抛弃,需要一边打破一边建立。
这就是一种主动的选择,选择以天下的人和事为师,选择在得失取舍中学习成长,更加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甚至为世界带来新的认知高度。
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会吃、会睡、会玩、会说话、会搬砖真的不是什么太大不了的事,因为正常的每个人都会,因为这些都是生存的需求促使人要学习。
那些主动选择学习更多,更难的人,那些主动学习弥补修正自己不足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学习,也才算是真正的具备了学习的意识,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最终获得超越普通人的生存技能和人生智慧。
不管你对学习的认知在哪个层面,我都愿你能不断精进。
写在后面:
一个人通过学习能够获取知识,有知识就能够改变认知,认知的范围不同能够作用的大小也不同,认知的级别不同产生的精神能量也就不同,精神能量不同人生的格局也随之不同。
不知道在后面的《论语》学习中还会遇到多少关于学习的话题,但是我觉得自己对于“学习”的这个概念认知暂时能感悟到的就是这四个层面了。
我只盼自己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却不想再在这个话题上饶舌,所以如果后面的阅读中再遇到类似的文字也就不再多做赘述。
但愿在《论语》中能找到更多人生的启发,换种方式践行学习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