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吗?最近讨论得比较热烈的一个问题,曾经有朋友拿来问我。
于我而言,这个问题根本不值一提。亲子一场就是缘分,好与不好,都是自己的孩子。
不会因为他发展得好,就更爱他一点,也不会因为他发展得不好,就少爱他一点。
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是无条件的,所以对孩子的接受也是无条件的。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嫌弃你的孩子不优秀不完美,但是唯独父母不可以。
当孩子遭遇困难和挫折时,家庭才是孩子最后的港湾。如果连父母都不接受,岂不是雪上加霜?
换位思考下,如果父母不如孩子,孩子是不是可以不接受父母?如果因为父母混得不好,孩子就不接受你,你是什么感受?
子不嫌母丑,孩子没嫌弃你收入一般、地位不高,父母为啥要嫌弃孩子成绩不如人?
谈到“不如”,显然涉及到比较。我们习惯于把孩子变成被比较的对象,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完,又来和父母相比较。
而且我们比较的标准更倾向于拿孩子的劣势和别人或者父母的优势来比较,然后得出一个“不如”的错误结论,于是感到万般不如意和挫败感。
我们通常从正统观念出发,比较的主要是学习成绩、考的大学、学历层次、工作、收入等。
最典型的情况是父母都希望孩子考上的大学要比当年自己读的大学更好,至少不比自己读的差。父母起点越低,相对越容易超过。
但是父母起点低,不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低。即使自己没读过大学,也不妨碍希望孩子完成清北梦。
如果父母本身起点就高,父母读的大学就是985、C9、清北,你让孩子来超越你,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
如果父母读了全球最好的大学,孩子是不是得上天?
所以许多“成功”的父母带着满满的优越感和自负感,对孩子有着居高临下的俯视感。
好像博士父母的孩子必须读博士,清北父母的孩子必须上清北,明星父母的孩子也得成明星,父母上的985,孩子上个普通大学或者211,那就是丢脸。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父母成功的孩子会有沉重的压力感,“成功”的父母也特别怕自己的孩子坠入凡间,泯然于众人。
读书时比成绩,上班后比收入,然后比婚姻,比子女……一生都在比来比去,或沾沾自喜,或垂头丧气。
唯独忘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节奏来生活?
也许他的成绩不如意,但是他阳光开朗,或者踏实勤奋,或者善解人意,或者能歌善舞,或者擅长运动,或者动手能力强……
如果你非要作比较,那他一定在许多方面也超越了你以及别人家的孩子。
只不过这些优秀的品质、才能我们经常视而不见,因为它们在某个阶段是非主流。
我们非要小鸟和鱼比游泳,然后把小鸟说得一钱不值。
作为父母,我们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贪得无厌。每个孩子出生前,我们都希望他健康快乐;孩子健康时,我们希望他成绩好;孩子成绩好了,我们又希望他情商高……
我们一直口口声声说教育要多元化,可是轮到评价孩子、评判人的成功时,我们依然习惯性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那就是读书时要成绩好,长大后要会赚钱,最好是名利双收,功成名就。
我们总说,我读书时成绩那么好,孩子为什么没遗传?我是个急性子,孩子做事怎么就那么拖拉?
孩子为什么就要像你?为什么他就不能有自己的特点?为什么他就不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为什么我们就这么喜欢同一个模子制造出来的工具人?
每一代人都面临不同的际遇、有不同的思想、追求不同的活法。父母拼命追求、看重的东西子女未必放在心上。
父母经常以过来人自居,要求孩子该怎么努力,该达到什么标准,尤其是当年自己未能实现的引以为憾的目标,他们更希望在子女身上得到实现,但是经常事与愿违。
父母以为的好经常不是孩子以为的好,套用晓明哥的那句表达孩子的心声就是“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父母创造的良好条件不就是希望孩子过得比我们更好吗?让孩子用他喜欢的方式活出自我,有什么不好吗?
就是因为一代代人的不因循守旧,一代代人的追求新梦想,才会有一代代人的进步,才会有长江后浪推前浪。
所以,放下父母的自负感,接受孩子的平凡,抛弃孩子不如自己的观念吧。
网友评论